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急诊“急”在哪?解开候诊“误会”

急诊“急”在哪?解开候诊“误会”

韦昌秋 崇左市人民医院
2025年01月15日 37页 3370 海报 复制链接

在医院那熙熙攘攘、充满紧张氛围的急诊室里,一位大姐满脸焦急与不满,拉着我大声质问道:“护士,怎么排了半小时都没有到我,我挂的是急诊,怎么等那么久!”这一幕,几乎每天都会在各个急诊室上演,而这抱怨的背后,实则是大众对急诊之“急”深深的误解。

急诊,在人们的常规认知里,似乎挂上了这个名号,就该一路“绿灯”,无需等待,迅速见到医生、得到诊治。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急诊运转,有着一套严谨且科学的体系,其核心宗旨是保障最危急生命得以第一时间被挽救。

目前国际上广泛通用的是“五级分诊”系统,以此来精准甄别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就诊顺序。

处于第一等级的是“濒危”状态的患者,这类情况堪称命悬一线,像心脏骤停,每一秒的流逝都意味着生机的消逝;严重创伤导致的大出血,鲜血如失控的洪流涌出,人体的循环系统瞬间崩溃。面对这样的患者,急诊室瞬间切换至“战斗模式”,医护人员会如同离弦之箭飞奔而至,心肺复苏、紧急止血、开放气道等一系列抢救操作无缝衔接,分秒必争,因为此时此刻,时间是以“秒”来计量的,延误一秒,死神就多一分胜算。

急诊“急”在哪?解开候诊“误会”

二级分诊为“危急”情况,典型的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脏血管被血栓死死堵住,心肌在缺血中痛苦“呼救”;脑部血管“断流”,神经细胞在无氧环境下岌岌可危。虽说暂时生命体征还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可危险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坠落。按规定,这类患者必须在10分钟左右就被妥善安置处理,用上溶栓药物、做好介入手术准备,打通那被堵塞的“生命通道”,才能让濒危的脏器重获生机。

三级“紧急”状态涵盖诸多突发状况,比如突然发作、疼痛难忍的急性腹痛,可能是阑尾炎穿孔、肠梗阻绞窄在作祟;亦或是遭遇意外导致的骨折,断骨茬刺破肌肉、血管,伤者疼得冷汗直冒、面色苍白。分诊护士迅速评估、登记后,会确保患者在30分钟内得到专业医生的细致诊察,安排必要的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止痛、修复创伤,缓解病情恶化风险。

四级“亚紧急”的患者,病情相对缓和却也急需处理,像不甚严重的轻度烧伤,皮肤泛红、起水泡,灼痛阵阵;或是运动中不慎扭伤脚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他们在急诊候诊区等待的时间会稍长一些,但医护人员也会定时巡查、安抚,依据病情进展适时调整就诊次序,避免延误成更棘手难题。

而五级“非紧急”,多是类似普通感冒轻症,有点低热、流涕、咳嗽,身体虽有不适却无性命之忧。此类患者往往排在分诊排序末尾,等待时长自然更久。

急诊室绝非普通门诊的“加速版”,它更像一个高速运转、精密协作的“急救枢纽”。医护人员时刻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状态,眼睛扫过患者的瞬间,就得凭借丰富临床经验、专业知识,从面色、神态、肢体动作、言语表述等蛛丝马迹里,完成复杂且精准的病情评估,而后迅速做出处置决断——该上监护仪器监测生命体征,还是立刻推去做CT、核磁排查隐患,亦或是联系专科会诊,协同作战。

这里的每一间抢救室都配备着顶尖且齐全的急救设备,从除颤仪、呼吸机到各类急救药品,如同严阵以待的“士兵”,随时听候“调遣”,只为那生死较量的关键时刻。而且,流程上更是环环相扣,挂号、分诊、就诊、检查、治疗、住院,每个环节紧密相连,信息飞速传递,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进入正确救治轨道。

再者,急诊还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带来的“扎堆”难题。交通事故后送来大批伤员,食物中毒群体发病,每逢此时,急诊室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划分“红黄绿”不同救治区域,危重伤员集中精锐力量抢救,轻症快速分流安置,忙而不乱,犹如一场紧张有序的“生命保卫战”。

当我们踏入急诊室,在抱怨漫长等待前,不妨换位思考。那些被急匆匆推进抢救室的患者,正徘徊在生死边缘,医护人员正倾尽全力抢夺生机。理解急诊特殊的“急”节奏,配合分诊安排,冷静候诊,方能让这方寸之地高效运转,精准救助每一颗亟待守护的生命,让急诊真正成为守护健康与生命的坚固防线。下次再踏入急诊,希望我们都能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体谅,共同维护这生命的“急救战场”秩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急诊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