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心、反酸总反复?一文读懂反流性食管炎的防与治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饭后突然感觉胸口灼热,一股酸水直冲喉咙,这种令人不适的 “烧心”“反酸” 症状,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出的健康警报。若这些症状反复发作,千万不可忽视,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反流性食管炎的防与治。
一、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的炎症。正常时,下食管括约肌阻止胃内容物反流,但若其功能失调、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或胃排空延迟,胃酸等强酸性物质就会灼伤食管黏膜致炎。
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烧心是胸骨后或心窝有烧灼感,进食后、弯腰、平卧时加重。反酸指胃内酸性物反流至口腔,有酸味,严重时有苦味,甚至恶心、呕吐。部分患者还有吞咽疼痛、困难,上腹痛,咳嗽、气喘等不典型症状,易被误诊,需重视。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反流性食管炎?
生活习惯方面,暴饮暴食、进食快、睡前吃东西、喜辛辣油腻食物会增加胃部负担,致胃酸分泌多,易引发反流。吸烟、饮酒、肥胖也是诱因,尼古丁削弱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酒精刺激胃酸分泌,肥胖者腹部压力大,迫使胃内容物反流。
疾病因素方面,食管裂孔疝改变食管与胃的解剖结构,削弱抗反流作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胃轻瘫,致胃排空延迟引发反流;胆囊疾病患者胆汁排泄异常,影响消化功能,增加反流风险。一些药物会降低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如部分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安眠药、抗胆碱能药物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
三、反流性食管炎不及时治疗有哪些危害?
如果反流性食管炎长期不治疗,食管黏膜反复受到胃酸刺激,会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引起出血,患者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反复的炎症还会使食管纤维组织增生,造成食管狭窄,导致吞咽困难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更严重的是,长期的食管炎症刺激,有可能引发巴雷特食管,这是一种食管黏膜的癌前病变,会大大增加食管癌的发病风险。此外,反流物长期刺激咽喉、气道,还可能引发慢性咽炎、喉炎、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四、如何防治反流性食管炎?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睡前 3 小时内不进食;减少食用辛辣、油腻、酸性、过甜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浓茶、巧克力等饮品;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 15 - 20 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戒烟限酒,避免穿紧身衣,减少增加腹部压力的动作。
药物治疗: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酸剂,如铝碳酸镁,能快速中和胃酸,缓解烧心、反酸症状;对于症状较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常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或 H2 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可配合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增强食管蠕动和胃排空能力,减少反流。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存在严重食管狭窄或食管裂孔疝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将胃底部分包绕食管下段,加强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阻止反流;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则用于修复食管裂孔疝,恢复食管和胃的正常解剖结构。
定期复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即使症状缓解,也需要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食管黏膜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尤其是有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的患者,更应密切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癌变,及时治疗。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虽然容易反复,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发病机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配合规范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摆脱烧心、反酸的困扰,守护食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