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的“终极护理”:从消毒到使用竟有这么多讲究!
在手术室这个与疾病博弈的战场上,手术器械堪称医生的“第二双手”。但你是否想过,这些精密器械从使用后到再次进入手术台,需要经历怎样严苛的护理流程?手术器械的护理并非简单的清洁消毒,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医学智慧,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感染风险。接下来,我们就从医疗专业角度,揭秘手术器械从消毒到使用的全流程讲究。
一、使用后预处理:阻断感染的第一步
手术结束后,器械表面往往残留血液、组织液、黏液等有机物,这些物质不仅会干涸附着在器械表面,还会形成生物膜保护细菌,增加后续处理难度。因此,使用后需立即进行预处理。医护人员会用流动水初步冲洗器械,去除肉眼可见的污染物,随后将器械浸泡在多酶清洗剂中。多酶清洗剂含有的蛋白酶、脂肪酶等多种酶类,能快速分解有机物,使器械表面的污染物松动。浸泡时间通常控制在5-10分钟,浸泡过程中还要避免器械相互叠压,确保清洗剂充分接触每个部位。对于管腔类器械,如吸引管、穿刺针,还需使用专用的高压水枪或注射器进行内部冲洗,防止管腔堵塞和细菌残留。
二、深度清洗:去除潜在风险的关键
预处理后的器械会被送往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更深度的清洗。机械清洗是常用方式,通过超声清洗机和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协同作业。超声清洗机利用高频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使微小气泡破裂产生的冲击力,将器械缝隙、齿槽内的顽固污渍震落。清洗时需注意,器械要完全浸没在清洗液中,且同类器械集中清洗,避免不同材质器械相互碰撞损伤。
全自动清洗消毒器则集清洗、消毒、干燥于一体,按照预洗、主洗、漂洗、消毒、干燥的流程依次进行。主洗阶段会根据器械类型选择合适的清洗剂,如碱性清洗剂用于去除油脂,酸性清洗剂处理锈迹。整个清洗过程的水温、清洗剂浓度、清洗时间都有严格标准,例如水温一般控制在45-70℃,既能保证清洗效果,又不会损伤器械材质。
三、消毒灭菌:确保无菌的核心步骤
清洗后的器械需进行消毒灭菌,常见的灭菌方法有压力蒸汽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压力蒸汽灭菌是最常用的方式,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金属器械。将器械打包成合适大小的包裹,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在121℃、103.4kPa压力下维持20-30分钟,或在132℃、205.8kPa压力下维持4-10分钟,通过高温高压穿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从而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低温等离子灭菌则用于不耐高温的精密器械,如电子腹腔镜、光纤器械,利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的强氧化性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环氧乙烷灭菌虽然灭菌效果可靠,但因有毒性、灭菌周期长,目前使用逐渐减少。无论采用哪种灭菌方式,灭菌后都要进行生物监测,将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等生物指示剂放入灭菌包内,灭菌后培养,若指示剂无菌生长,才能确认灭菌合格。
四、储存与使用:严守无菌的最后关卡
灭菌后的器械需存放在无菌、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储存架或柜距离地面≥20cm,离墙≥5cm,距天花板≥50cm,防止灰尘、微生物污染。器械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晰,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手术使用前,巡回护士要再次检查器械包装的完整性、灭菌有效期,在手术器械台上打开包装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触碰器械表面。传递器械时,也有规范动作,如传递手术刀时应刀刃朝内、刀柄朝外,传递持针器时要握住中部,确保手术医生能安全、准确地接取器械。
五、结论
手术器械的护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严谨流程,从使用后预处理到最终进入手术台,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正是这些严格的标准和精细的操作,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患者的术后康复筑起了坚实的防线,让手术器械能始终以最佳状态助力每一台手术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