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不是“小毛病”!一文了解房颤危害、症状及抗凝治疗要点
房颤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且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 患 病 率 分 别 为 5.4% 和 4.9%。根 据 2014—2016 年这项研究,结合 2020 年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 1 200 万房颤患者。引起房颤的原因除了年龄之外,还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疾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肺部疾病等。为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同时注意监测心跳和血压、控制诱发因素。平时要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这样才能延缓疾病的进展,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一、何谓心房颤动: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心律失常。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是机体的“自然起搏器”,它会向心脏提供一个有序的电信号,以控制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使其保持良好的生理功能。然而,当房颤发生时,有规律的窦性心律被不规则、快速、紊乱的心房颤动所代替。
二、房颤的危害和机制
(一)脑卒中的危险性
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紊乱,导致左心房内血流淤滞,进而易形成血栓。当血栓从血管里脱落出来,随着血液流向大脑时,就会触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出5倍。这种危险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一旦发生卒中,很多患者都会出现生理功能障碍,所以房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二)心脏衰竭
房颤也和心衰有很大的关系,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心衰。频发的心律不齐会影响心肌的供血率,从而引起心肌组织与功能的改变,进而诱发心衰。房颤可引起房室收缩不同步、心室应变不同步,继而会影响到心肌血液的灌注与排泄,加重了心脏的负荷。
(三)生活质量下降
房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临床上经常会有心悸、乏力、胸闷等不适表现,严重的会对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很多房颤患者在社交、工作、家庭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很难再参加以前的活动。另外,房颤是长期存在的疾病,会让患者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精神状况及对生活的满足感。
综上,房颤对患者的伤害不仅仅是卒中、心衰等,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了解其危险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是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因心情变化而引起的心律或心率问题。
三、抗凝:阻断“生命线”内凝血
抗凝是防治房颤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其机理为干预凝血进程,减少血栓发生。当下在医院里可以使用的抗凝药物有两种。
(一)华法林:常规抗凝药物
华法林通过阻断维生素K参与合成的凝血因子而发挥抗凝作用。其成本较低,已用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但有一个显著的缺陷:其疗效窗口较小,且需要依据抗凝指数(INR)进行精确调节,通常INR为2.0-3.0。饮食(如:菠菜、西兰花等)及药物(如阿司匹林、胺碘酮等)容易与华法林产生交互作用,从而降低抗凝治疗效果。患者需要经常采血检测血液中的凝血指标,每个月最少1-2次,以免给药过多而引起出血或给药不足引起血栓的再发。
(二)新的口服抗凝药物
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是通过对某些凝血因素(Ⅹa因素、凝血酶)的特异性阻断,从而达到阻断血栓形成的目的。该类药物不需要传统的凝血参数检测,不会受到饮食及药物间的干扰,易于口服(每天1~2次),起效快,半衰期短,与华法林相比,其安全性已接近或优于华法林,已逐步成为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然而,部分NOACs的成本偏高,并且缺少特异性的拮抗药物(有些具有逆转剂,但要求苛刻)。抗凝治疗虽能降低血栓风险,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因此需通过个体化评估(如CHA₂DS₂-VASc评分)和严密监测,平衡风险与收益。
抗凝是预防房颤发生的关键措施,但需谨慎进行,以避免出血风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房颤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可降低出血的发生率。加强与医师的沟通,并定期进行常规体检,是保障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以期患者能更深入地了解房颤抗凝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从而对自身健康状况作出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