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卒中康复路上,为什么抑郁常常相伴?
老年模式

卒中康复路上,为什么抑郁常常相伴?

伍英 清远市第三人民医院
2025年09月17日 35页 1733 海报 复制链接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发生堵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急性期获得有效救治,幸存率显著提高。然而,对于很多幸存者来说,康复路远比急性期治疗更为漫长且充满挑战。

一、生理因素:大脑损伤与神经化学变化

卒中是一种直接损伤脑组织的疾病,不同部位的脑损伤可能导致患者在情绪调节上出现问题。大脑中的前额叶、扣带回、海马体以及边缘系统等区域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当这些区域受到缺血或出血损伤时,神经回路可能出现紊乱,从而增加抑郁发生的风险。早期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在左前额叶等大脑前部损伤的患者更为常见,但目前观点认为,PSD与大脑损伤部位的关系复杂,大脑前部(如额叶)、基底节以及右半球损伤等都可能与不同类型的情绪障碍有关。

除了结构性损伤外,卒中还会引起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其合成、释放或受体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或抑郁症状。同时,炎症反应也是卒中后抑郁的重要生理因素之一。卒中后机体会启动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不仅参与脑组织修复,也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影响神经递质系统,从而诱发或加重抑郁情绪。因此,可以更明确地指出,神经地质失衡和炎症反应不仅是结果,也是相互影响的循环。

二、心理社会因素:角色变化与自我认知冲击

脑卒中不仅是生理上的打击,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冲击。许多患者在卒中后面临行动受限、语言障碍、失去工作能力等现实问题,这些都可能对自尊和自我认知造成严重影响。长期依赖他人生活照料的经历,使一些患者产生无助感、病耻感和自卑感,逐渐陷入消极情绪。对于原本独立、活跃的人来说,这种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尤其难以适应,容易引发抑郁。

社会支持的缺乏是诱发或加重抑郁的关键心理社会因素之一。康复过程通常漫长且艰辛,如果患者缺少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孤独感会加剧,抑郁风险随之升高。相反,有良好支持系统的患者,即便身体功能受限,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此外,文化背景和个人性格也会影响抑郁的发生。例如,一些患者由于性格内向或习惯压抑情绪,不愿向他人表达困扰,容易将压力和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从而增加抑郁的可能性。

三、康复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挫折与慢性压力

康复是一个渐进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卒中患者在康复初期,往往期待通过治疗迅速恢复日常功能,但实际进展可能缓慢且反复。这种康复速度与预期的落差,容易让患者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身体功能的受限,如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不仅增加日常生活的不便,还可能使患者感到自尊受损,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此外,长期康复需要耐心和持续的训练,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慢性压力源。每天重复的康复训练、不断出现的小挫折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会让患者逐渐积累心理疲劳。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因轻微病痛、并发症或康复停滞而出现明显情绪波动。对于家庭照护者而言,长期的陪护和心理负担也可能间接影响患者情绪,使康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脆弱。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情绪本身又会对康复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抑郁会通过生理和行为两种途径阻碍康复。生理上:长期抑郁状态伴随的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不利于神经可塑性和脑修复。行为上:抑郁导致的动机缺乏(快感缺失)、疲劳感和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差),会直接降低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质量和依从性。

总结

卒中康复路上的抑郁并非偶然,而是生理损伤、心理冲击与康复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结构受损和神经化学变化为抑郁埋下基础;角色转变、自我认知受挫及社会支持不足易引发负面情绪;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与长期压力又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早期筛查和干预至关重要。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模式,包括: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调整消极思维)、以及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将心理康复整合到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中,能有效打破恶性循环。能帮助患者不仅恢复身体功能,也在心理上获得积极体验,让康复之路更稳健温暖。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脑卒中康复抑郁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