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子宫肌瘤手术前紧张发抖?护士的心理护理小技巧帮你放松
老年模式

子宫肌瘤手术前紧张发抖?护士的心理护理小技巧帮你放松

肖燕云 广西桂林平乐县妇幼保健院手术麻醉科
2025年09月17日 12页 1614 海报 复制链接

子宫肌瘤病患术前出现心跳加速、双手发抖的症状,并非单一胆小,而是身体形成的应激反应。临床数据表明,超过83%的妇科手术病患在术前会出现中度以上焦虑,并伴随心率飙升、肢体震颤等生理反应。这类症状的出现易增加麻醉风险,所以千万别慌张。今天,我们就跟随护士的脚步,解锁“控制紧张发抖的心理方案”,让您术前轻松应对。

一、建立评估体系

为缓解子宫肌瘤病患术前紧张发抖,需建立三维评估体系,追根溯源,找到让病患产生紧张焦虑的主要原因。动态观察病患病情,绘制病患画像。监测病患应急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比如,若病患在探讨手术相关内容时,皮电反应骤然升高,呼吸加快,伴随手指轻微震颤,则表明病患处于中度应激状态,应及时干预。关注病患睡眠质量与食欲变化,若病患术前连续两晚入睡困难,失眠多梦,且进食量明显降低,则表明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深层焦虑。应用开放式提问技巧,了解病患的非理性认知,可询问病患“你认为手术最让你担心的是什么?”识别病患“绝对性思维”等的认知偏差,从而找到引发病患紧张发抖的核心原因。了解患者家庭关系、经济压力及社交状态等,评估内容聚焦在病患的社会支持系统方面,以便于后续由其方面入手,降低患者术前焦虑感。

二、创新干预技巧

结合三维评估结果,应用极具创新性的心理护理技巧。由“被动安抚”转变为“主动赋能”,使患者成为情绪可控的参与者,由根源上杜绝术前紧张发抖的行为。

(一)“手术可视化”叙事疗法

部分病患会对子宫肌瘤手术产生“想象式恐惧”。对此,可实行“手术可视化”叙事疗法。将图片与故事整合,使病患了解手术的各项步骤,这样病患就会由抽象的害怕转变为具体的认知。准备手术流程的示意图,结合病患的康复故事,给病患讲解患者术后成功的案例。重点强调安全细节,如麻醉时会全程保障您的无痛状态等,应用可视化信息代替病患的“灾难性想象”。这种“手术可视化”叙事疗法可帮助病患建立“手术是可控”的认知观念,避免病患由于未知而形成交感神经兴奋,最大限度缓解病患肢体颤抖。

(二)多感官放松训练

病患在出现紧张发抖时,护理人员可采取多感官放松训练的办法,激活患者副交感神经。引入个性化白噪音,与病患沟通,了解病患喜欢的自然声音。在术前,用耳机播放雨声、海浪声等,配合呼吸引导,让患者跟随音乐调整呼吸节奏。这种声音与呼吸的组合方式,可快速降低患者大脑焦虑水平,使呼吸由急促变得更加平缓。在嗅觉方面,可实行芳香疗法。芳香疗法的镇定作用较强。如,应用薰衣草精油,将其滴在医用棉球上,放置患者枕边。研究表明,病患在吸入薰衣草精油香味后,可抑制皮质醇的分泌,缓解焦虑。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芳香疗法之前,需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患是否存在吸入过敏史,不可直接将精油涂抹在病患靠近鼻腔的位置,防止刺激病患呼吸道。

(三)术前同伴支持

病患之间的共情远比护理人员的安慰更有效果,所以可实行术前同伴支持计划,让术后康复较好的子宫肌瘤病患与子宫肌瘤术前病患进行交流。采取同伴分享的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情绪。该种心理干预办法可破除传统医护主导的护理模式桎梏,使病患转变成主动获取支持的主体。在组织病患同伴交流时,应提前进行培训,指导病患分享重点,如手术中的真实感受,帮助病患打破思维恐惧、术后恢复过程,增强病患接受治疗的自信心等。为病患建立长期支持网络,形成互助小组。

三、小结

总之,子宫肌瘤手术病患在术前紧张发抖并不是“矫情”,而是心灵与身体同时发出的“求助信号”。护理人员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由三维评估精准定位根源,并实行多感官干预的办法,帮助病患摆脱术前紧张的困扰,使患者体会到医疗服务的温度。护士应成为心理护理的“践行者”,用温暖的语言和专业的技巧,使病患在术前放下恐惧,不再紧张发抖。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子宫肌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