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让呼吸回归自然——肺康复训练指南

让呼吸回归自然——肺康复训练指南

梁炜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025年07月23日 20页 1846 海报 复制链接

“医生,我是不是只能坐着等呼吸衰竭?”——诊室里,30年烟龄的赵叔声音发颤。赵叔的经历是数千万慢阻肺患者的缩影:因擅自停药、未戒烟,他每年冬季必住院。接受医疗干预后,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家庭氧疗计划+戒烟督导,他的肺功能指标逆势回升,再未急性发作。肺康复的本质是与疾病谈判。它不是治愈,而是用“肺部私教课”撬动生命能量,让每一口呼吸都成为治愈的起点。    

一、肺康复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肺康复是针对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的综合干预措施,通过呼吸训练、运动康复、营养支持及心理调节等多维度方案,实现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其适用人群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哮喘稳定期等患者,尤其适用于因呼吸困难导致活动能力下降者。

二、呼吸训练:优化呼吸模式

呼吸模式的科学化是肺康复的基础,错误的呼吸方式会加剧气短症状,正确训练可显著提高呼吸效率。

(一)缩唇呼吸法

该方法能延长呼气时间,减少气道塌陷,改善气体交换效率。操作步骤为:用鼻子缓慢吸气2-3秒,感受腹部轻微隆起;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4-6秒,呼气时可轻抬腹部辅助排气;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保持1:2。建议每日练习3-4次,每次5-10分钟。

(二)腹式呼吸法

多数患者习惯低效的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可激活膈肌,增加肺通气量。具体操作:取舒适坐姿或仰卧位,一手置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用鼻吸气时,腹部隆起(手部随腹部抬起),胸部尽量保持不动;用嘴缓慢呼气时,腹部下沉(手部轻压腹部帮助排气)。初始每次练习5分钟,逐渐延长至10-15分钟,每日2-3次。

(三)活动中的呼吸控制

将呼吸与动作配合,遵循 “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 原则。如起身时呼气、坐下时吸气;上台阶时呼气、下台阶时吸气;提重物时呼气、放下时吸气,可有效减少体力消耗。

三、运动康复:科学提升耐力

适度运动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和耐力,缓解气短症状,但需遵循 “循序渐进” 原则。

(一)有氧运动

选择散步、太极拳、游泳、骑固定自行车等低强度、持续性运动。训练要点:初始阶段每次5-10分钟,以不明显加重气短为度,每周3-4次;适应后每周延长2-3分钟,逐步达到每次20-30分钟,每周5次;运动强度控制为心率不超过(220-年龄)×70%,且能完整表达短句。

(二)力量训练

通过抗阻训练强化呼吸肌和四肢肌肉,减少活动疲劳感。呼吸肌训练可使用肺功能训练器,每日3组,每组10次,逐步增加阻力;肢体训练可采用哑铃(或瓶装水)进行上肢屈伸、靠墙静蹲等,每个动作10-15次,每周2-3次,训练中严禁屏气。

(三)平衡与柔韧性训练

可采用太极拳、瑜伽等方式,改善身体协调性,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每次10-15分钟,每周3次。

四、安全防护与注意事项

肺康复训练必须在安全前提下进行,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暂停并就医:运动中出现胸痛、头晕、心悸;气短明显加重,休息10分钟后未缓解;出现下肢水肿、口唇发绀;训练后次日极度疲劳,影响日常生活。

训练应遵循 “小量开始,缓慢增加” 原则。例如初次散步可从5分钟起步,适应后每周增加1-2分钟,避免因急于求成导致发生不良事件。

五、辅助支持措施

(一)营养支持

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因呼吸困难耗能增加,易发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进一步削弱呼吸肌力量。饮食需注意: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保证鸡蛋、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供给;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膈肌上抬加重气短;限制高盐饮食,减少水肿风险。

(二)心理调节

长期气短易引发焦虑、抑郁,负面情绪会加剧呼吸急促。可通过每日10分钟冥想或正念呼吸,专注呼吸节奏缓解焦虑;加入康复小组获取同伴支持;记录训练进展,增强康复信心。

六、针对不同人群的训练方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以缩唇呼吸联合快步行走为主,逐步延长运动时间;肺术后患者早期以腹式呼吸和轻量肢体活动为主,促进肺复张;哮喘缓解期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等强度运动,避开花粉、粉尘密集环境。

肺康复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坚持3-6个月才可见效。患者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科学训练逐步改善呼吸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肺康复训练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