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专盯老年人?年轻人也需防
在《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中明确指出,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和排名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疾病,我国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约为2.3%,致盲率约为50%。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青光眼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数据的积累,这种认知误区亟待被打破。实际上,青光眼发病机制复杂,威胁着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视觉健康,年轻人同样需要高度警惕。
一、青光眼:不挑年龄的“视力杀手”
青光眼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眼球如同精密“压力舱”,房水的生成与排出维持眼压平衡。一旦房水排出通道受阻,眼压就会升高,压迫视神经导致纤维损伤。长此以往,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最终可致失明。
从发病机制来看,原发性青光眼可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多因眼球结构异常,如前房角狭窄,导致房水流出通道突然关闭,眼压急剧升高;开角型青光眼则是房水排出通道的小梁网结构发生病变,使房水排出阻力增加,眼压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升高。这两种类型的青光眼,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中都有发病可能,只是发病特点和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二、老年人患青光眼:高发背后的生理变化
老年人是青光眼高发群体,生理退变与基础病是主因。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增厚挤压虹膜,致使前房变浅、房角狭窄,大幅提升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风险,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尤为突出。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损害眼部血运与神经功能,增加开角型青光眼患病风险。
在临床表现上,老年人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症状较为典型,如突然出现眼痛、头痛、视力急剧下降、恶心呕吐等,容易引起重视。但部分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早期症状隐匿,仅表现为轻微的视力下降或视野周边模糊,常常被误认为是老花眼加重,从而延误治疗。
三、年轻人的危机:不容忽视的青光眼风险
年轻人患青光眼虽不如老年人常见,但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国际眼科杂志》研究显示,高度近视是年轻人开角型青光眼的重要诱因,近视度数越高风险越大,因其眼球拉长致视神经纤维受牵拉、眼压耐受性下降,正常眼压也可能引发视神经损害。
不良生活习惯同样威胁年轻人。长期精神压力致自主神经紊乱、眼压波动;熬夜与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使眼疲劳,影响眼内循环与房水代谢,临床已有不少年轻人因熬夜游戏、加班诱发青光眼。
年轻人青光眼症状隐匿,早期仅现眼胀、视疲劳等,易被忽视,部分患者直至视野缺损甚至单眼失明才察觉,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期。
四、全年龄段共同防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早期发现和干预都是防控青光眼的核心。定期眼部检查是关键手段,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全面眼科检查,涵盖眼压测量、房角检查、眼底及视野检查。若年轻人存在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即便无症状,也应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确诊青光眼后,需依据具体类型和病情精准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激光和手术三种:药物治疗通过降眼压眼药水调节房水代谢;激光治疗疏通房水流出通道;手术治疗则针对药物和激光疗效欠佳的患者,常见术式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值得注意的是,青光眼需终身治疗与随访,患者务必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以优化治疗方案。
五、日常护眼:为眼睛筑牢防护墙
除了定期检查和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的护眼措施也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眼部正常的生理功能;合理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隔一段时间休息远眺,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等,对保护视神经有益。
青光眼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它如同潜伏在暗处的“视力杀手”,随时可能对各个年龄段人群发起攻击。打破“青光眼专盯老年人”的认知误区,树立全年龄段的防控意识,通过定期检查、科学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守护我们的视觉健康,避免陷入失明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