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70%-80%患者查血常规,它能查啥病?一文读懂!
去医院门诊就诊时,很多人发现不管是感冒发烧、头晕乏力,还是腹痛、出血,医生十有八九会开一张血常规检查单。但不少人疑惑这张看似简单的化验单,到底能查出哪些问题?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不同指标异常,对应着身体不同的健康信号,能帮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出血风险,甚至提示血液疾病或其他器官问题。下面就用通俗的语言,为大家介绍血常规的作用。
一、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是身体的防御兵,专门对抗细菌、病毒等外来敌人。血常规里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能直接反映身体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是什么类型。
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正常范围。有如下几种情况:1)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饱餐、运动、高温或严寒及情绪激动;2)反应性增多:包括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3)异常增生性增多: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大量增生,见于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正常范围。见于1)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2)血液病:如再障;3)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线等);5)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6)脾功能亢进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病因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荨麻疹、哮喘等);寄生虫病;皮肤病(湿疹、天疱疹、银屑病等);血液病如霍奇金病;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的嗜酸性粒细胞也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极期。
二、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送氧气,若红细胞数量少、血红蛋白低,就会导致氧气不够用,也就是常说的贫血。血常规里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能快速判断是否贫血,还能初步推测贫血原因。
成年人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是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低于这个数值则表示贫血。轻度贫血可能没明显症状,中度以上会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慌、爬楼梯喘气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和高原居民等;相对性增高见于血浆容量丢失(体液丢失、呕吐、腹泻、烧伤、尿崩症、大面积烧伤等);继发性增多见于心血管病(紫绀型先心病、法洛四联症)、肺部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矽肺等),亦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值减少:生理性减少见于出生后3个月至15岁以前;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出血(消化性溃疡、痔疮等);各种原因导致的溶血从而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细胞增多症等);造血原料不足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是身体的止血小补丁,血管破了,其会立刻聚集起来堵伤口。血常规里的血小板计数,能直接反映身体的止血能力,异常时可能提示出血或血栓风险。
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低于该指标则表示血小板减少。轻者可能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瘀斑,重者可能流鼻血止不住、大便带血,甚至脑出血。常见原因为:1)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障、急性放射性损伤等;2)破坏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消耗增加: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超过300×10^9/L则表示血小板增多。增多时血液容易变稠,可能增加血栓风险,比如脑梗、心梗。这种情况常见于1)原发性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反应性增多: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肿瘤、慢性炎症等。
最后要提醒大家,医院的血常规属于初步筛查工具,不是确诊依据。比如白细胞高提示感染,但不能确定是肺炎还是尿路感染;血红蛋白低提示贫血,但不能确定是缺铁还是肾病导致。血常规检查的价值在于使用简单、快速、便宜的方式,帮医生缩小排查范围。比如发烧患者查完血常规,医生能快速判断是用抗生素还是抗病毒药;乏力患者查完,能先排除贫血再查其他原因。这也是为什么门诊70%-80%的患者都要做它,其就像医生的小帮手,能帮后续诊疗少走很多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