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不可忽视的关联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不可忽视的关联

陈文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23日 39页 1577 海报 复制链接

一、牙周病:口腔内的“沉默杀手”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我国成年人患病率超70%,是导致牙齿脱落的首要原因。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牙菌斑生物膜中的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早期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刷牙出血、口臭,中期形成牙周袋(深度≥4mm),晚期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牙齿明显松动甚至脱落。

二、牙周病与全身疾病的“双向关联”

1. 心血管疾病:牙周病的“远端效应”

流行病学证据:牙周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重度牙周炎患者冠心病风险升高24%。

病理机制:牙周致病菌通过血液传播,黏附于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介质(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临床影响:牙周治疗可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

2. 糖尿病: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双向影响:糖尿病患者牙周病风险增加3倍,牙周感染又使血糖控制难度提升2-4倍。

机制解析:高血糖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降低免疫清除能力,促进牙周致病菌繁殖。牙周炎症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加剧胰岛素抵抗,形成“高血糖-牙周破坏-更高血糖”的恶性循环。

管理策略:控制血糖至<7.8mmol/L可改善牙周健康,系统抗炎治疗(如二甲双胍)能同时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牙周炎症指标。

3. 呼吸系统疾病:口腔菌群的“肺部入侵”

关联证据:牙周病患者肺炎风险增加1.5倍,尤其易感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

传播途径:口腔菌群(如具核梭杆菌)通过吸入进入肺部,引发感染或加重原有病变。

预防措施:使用含氯己定漱口水可减少口腔细菌载量,降低肺炎发生率。

4. 妊娠并发症:母婴健康的“隐形威胁”

研究数据:孕妇患重度牙周病时,早产风险增加7.5倍,低体重儿发生率升高3倍。

病理机制:牙周炎症产生的前列腺素E2可能诱发子宫收缩,同时炎症因子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牙周致病菌(如福赛坦纳菌)可穿过胎盘,引发宫内感染。

干预效果:妊娠期牙周治疗(如龈下刮治)可使早产风险降低50%,新生儿体重平均增加200g。

三、牙周病的“三级预防”策略

1. 一级预防(未病先防):

口腔卫生:每日2次巴氏刷牙法(软毛牙刷,45°角颤动),配合牙线清洁牙缝,每6个月洗牙一次。

生活习惯:戒烟(吸烟者牙周病风险增加2-3倍),控制血压、血糖,均衡饮食(富含维生素C、钙)。

高危人群筛查:糖尿病患者每季度牙周检查,孕妇妊娠4-6个月进行牙周治疗。

2. 二级预防(已病防变):

早期治疗:轻度牙周病(牙周袋<4mm)通过洁治、刮治去除牙石,配合局部用药(如米诺环素软膏)。

中期干预:中度牙周病(牙周袋4-6mm)需行牙周手术(如翻瓣术、骨引导再生术)。

晚期管理:重度牙周病(牙周袋>6mm)可能需拔除松动牙,进行种植修复或义齿修复。

3. 三级预防(康复防残):

功能恢复:牙齿松动者使用牙周夹板固定,缺失牙及时修复(如种植牙、固定桥)。

心理干预:牙周病导致容貌改变者,需结合心理咨询改善自尊心。

长期随访:每3个月复查牙周指标(如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每6个月评估全身疾病风险。

四、结语:

牙周病与全身健康的关联揭示了“局部病变,全身影响”的医学规律。通过科学预防(如每日刷牙、定期洗牙)、早期干预(如洁治、刮治)、综合管理(如控制血糖、戒烟),完全可阻断牙周病向全身疾病的蔓延。每减少1mm牙周袋深度,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2%;每控制1次牙周出血,糖尿病并发症风险下降8%。让我们以“守护牙周健康”为起点,用行动捍卫全身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牙周病全身健康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