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出现传染病疑似症状?福利院这样应对

出现传染病疑似症状?福利院这样应对

罗九强 安徽省蚌埠市社会福利院医务室
2025年09月03日 23页 1563 海报 复制链接

福利院作为承载孤残儿童、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温馨家园,兼具人员高度密集与服务对象免疫力显著脆弱的双重特性。在这里,许多服务对象或因年幼尚未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或因年老体弱导致机体防御功能衰退,还有部分残障人士因基础疾病长期用药,进一步削弱了自身抵抗力。

这种独特的人员构成,使得福利院在面对传染病侵袭时,如同暴露在风雨中的脆弱港湾,任何一例疑似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大规模交叉感染的潜在危机。正因如此,当传染病疑似症状初现端倪,建立一套科学、高效且严谨的应急处置体系,不仅是守护每一位院民生命健康的关键防线,更是维系福利院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保障。接下来,将围绕隔离管控、信息上报、环境消杀三大核心环节,系统解析福利院应对传染病疑似症状的标准化处置流程。

一、及时隔离:阻断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当福利院工作人员发现有人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传染病疑似症状时,应立即启动三级响应隔离措施。首先,穿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等基础防护装备后,使用专用转运担架或轮椅将疑似病例平稳转移至独立设置的隔离观察室。该观察室需满足:①具备独立新风系统或持续开窗通风条件;②与生活区保持10米以上直线距离;③配备专用卫生间及应急呼叫装置。转移过程中严格遵循单向通行原则,沿途铺设一次性防护垫,避免与其他人员产生交叉接触,同时安排专人进行全程路线引导,最大限度降低病毒或细菌在封闭环境中的传播风险。

在隔离期间,需安排专人负责照顾疑似病例。照顾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接触前后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清洁消毒。同时,为疑似病例提供专用的生活用品,包括餐具、水杯、毛巾等,避免交叉使用。此外,还要密切观察疑似病例的症状变化,如体温、呼吸、精神状态,并做好详细记录,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规范上报:争取专业支持的关键一步

完成隔离后,福利院立即启动三级联动上报:通过疫情直报系统录入电子信息,同步致电属地疾控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规范》以"五定法"说明关键信息(主体、联络、数据、特征、时序)。同时经政务专网向民政部门提交加盖公章的正式报告,附现场影像及体温监测台账。

在应急响应过渡期,组建由安保、心理辅导、后勤保障人员构成的专项工作组:通过分区管控维持院内秩序,利用每日三次广播会进行政策解读;为情绪波动人员提供一对一心理疏导,分发《防疫安心手册》稳定心理预期;建立24小时医疗观察台账,由专职医护人员每两小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若出现呼吸困难、持续高热等危重症指征,立即启动“绿色通道”,由负压救护车转运至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同步通过加密通讯设备向疾控部门实时传输患者病历摘要,并在民政部门应急指挥平台更新转运动态,确保各环节信息无缝对接。

三、全面消杀:消除潜在隐患的重要举措

环境消杀是防止传染病进一步扩散的重要环节。在疑似病例被转移后,需对其居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物品及活动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对于房间,首先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然后,使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对地面、墙壁、家具表面等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对于患者使用过的床单、被罩、衣物等织物,可采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进行常规清洗;也可选择热力消毒,如煮沸15-30分钟。

患者的餐具、水杯等生活用品,可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也可采用煮沸消毒或消毒柜消毒。对于门把手、开关、水龙头等高频接触部位,应增加消毒频次,每天至少消毒3-4次。此外,卫生间也是重点消杀区域,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对马桶、便池、洗手池等进行消毒,确保不留死角。

四、结语

福利院的服务对象均为集中供养,人员密集,98%服务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疾病或残疾,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出现传染病疑似症状时,应及时隔离、规范上报、全面消杀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操作,才能最大程度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保障福利院全体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传染病福利院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