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填色增香提味的泉州药膳
世遗之城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东方第一大港”。中原文化自两晋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泉州,泉州药膳得益于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丝文化多元交融,造就中外汇通、博采众长的千年风味。海上丝绸之路在使闽南特产如德化瓷、永春醋、安溪铁观音茶等远销海外的同时,也引入了许多外来的药材与膳食文化。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药膳原料贸易空前繁盛。泉州药膳文化与同海外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深化内涵,如今泉州有望增加一张新名片“世界美食之都”。
1.中医食养原则与海外养生观念的契合
《内经》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与西方营养学讲究营养均衡理念一致。以永春白鸭汤和“四物番鸭汤”为例,原料均选用红面番鸭,番鸭又称瘤头鸭或洋鸭,名字揭示了外来身份。番鸭原产美洲,经海上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经过长时间的驯化和选育,已成为泉州等地药膳的重要食材。福建水果品种繁多,《泉州本草》言荔枝“壮阳益气,补中清肺,生津止温,利咽喉。”龙眼即桂圆,《泉州本草》言龙眼“壮阳益气,补脾胃,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余甘子“人食其子先苦后甘故曰余甘”,《新修本草》用梵文名称为庵摩勒,表明其原产古印度。如今作为泉州市惠安县特产水果,惠安余甘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五菜(葵、韭、薤、藿、葱)之首的冬葵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蔬菜,闽南称作冬寒(苋)菜,街头时有售卖。
2.泉州药膳的四因施膳
2.1全球视角下的因人施膳
对于小儿而言,脾胃较虚,稚阴稚阳,宜使用茯苓、山药、莲子芡实这类健脾且易消化的药食同源之品,例如闽台地区盛行的四神汤,民间有“三伏四神汤,不用医生帮”的说法。肉骨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特色美食,与永春白鸭汤一样,都是在肉汤中加入中草药,下南洋的永春华侨将异域风情与故乡的饮食习俗结合,成就了新的美食文化。
2.2四季阴阳消长中的因时施膳
每年清明前后,鼠曲草捣碎成泥,加入糯米粉,捏成粉团,包进馅料蒸熟,满口都是春天的味道,承载了泉州人的清明记忆。泉州民间食用和药用清热类植物的习俗盛行,在繁华的东街等处,可以看到有新鲜车前草在售卖,亦食亦药。闽南地区“立秋三白”——梨子、百合、白萝卜,是中医“白色入肺”理论的生动实践。“小雪清肠,大雪进补”,红曲酒是冬季御寒的佳品,活络经血、祛寒。德化除了闻名世界的“中国白瓷” ,还有“德化三黑(黑鸡、黑羊、黑兔)”等食材,德化黑鸡毛、皮、肉、内脏均为黑色,用山茶油煸炒后,加入熟地、黄精、党参等药材慢炖,养身又养颜。春生堂是创立于1820年的泉州中华老字号药酒品牌,具有防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2.3海陆风土中的因地施膳
建青黛(南板蓝根)、建泽泻、建神曲、建厚朴、龙眼肉、荔枝核、青皮、狗脊、白花蛇舌草、穿心莲、枳壳、薏苡仁等是福建道地药材;太子参、建莲子、乌梅、栀子、灵芝、绞股蓝、山麦冬、巴戟天等也很有名,这些药材半数以上泉州均有分布,神曲、短葶山麦冬等道地产地为泉州。泉州饮食文化中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约有148 种,有些种类已成了当地的特色菜肴,并广泛种植,如石橄榄(石仙桃)、 苦菜(白花败酱) 、红凤菜(血皮菜) 、金线莲等,如有名的苦菜干、牛奶根汤、过饥草汤等。牛奶根汤是用桑科植物台湾榕等榕树的根与土鸡或排骨一齐煲汤,或加上五指毛桃,汤品奶香淳厚,入口清甜,可祛风湿强筋骨。过饥草小肠汤深受泉州人的喜爱,土丁桂又名过饥草(《福建民间草药》),毛将军(《泉州本草》),它并非发轫于中国本土,而是历经千山万水,从遥远的非洲漂洋过海而至。虎尾轮又名猫尾草,《闽南民间草药》记载:“鸡1只,水、酒各半炖服,治疗胃痛不吐酸。”凉粉草在泉州又叫仙草,可制成风味独特、消暑解渴的佳品烧仙草。土笋冻是以海滩特有环节动物星虫(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为原料,源于泉州府的晋江县千年古镇安海,因其食材为形似蚯蚓的星虫,常被视作“黑暗小吃”。实际上土笋冻晶莹透明,并滋补养颜,极具特色。石花膏是以石花菜为主料制作,常与四果汤搭配售卖,被视为消暑佳品,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山家清供》记载的“素醒酒冰”,作者林洪即为泉州石狮人。
2.4医学交流推动的因证施膳
老姜,闽南语中俗称姜母,鸭肉性凉,用姜母烹饪可发挥温中散寒作用,源于泉州的姜母鸭,鲜香开胃,风靡闽南地区、台湾乃至海内外,全市每日姜母鸭销量超一万只。“姜还是老的辣”,在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温补的姜母黑糖深受女性喜爱。泉州常年气温高、湿度大,淡竹叶、金银花、板蓝根、白茅根等常用于防暑的代茶。“养脾散”含有老范志万应神曲、当归、茯苓、肉桂等药物,药性平和,适用于脾胃虚弱等症,百年来深受当地人乃至东南亚华侨的喜爱。民间有“以形补形”的说法,永春人将猪肚洗净,再将养脾散与鸡蛋浆液灌入猪肚煮成汤,猪肚的肉香、鸡蛋膏的嫩滑,养脾散的芳香混在一起,养生又解馋,唤起海内外侨亲舌尖上的记忆与基因里的乡愁味道。
3.海上丝路引领泉州药膳的开放创新与风味提升
3.1填色发掘:异域调料与泉州药膳色彩美学
海上丝绸之路增加了多种异域调料食材,如《新修本草》中记载的茴香、郁金、姜黄,以及莴苣、菠菜、莳萝、胡萝卜、丝瓜等。人们巧妙地将异域调料的色彩进行了以“和”为主的融合,在保留了原本药膳的功效上,迸发出新的色彩美学。李白诗中“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便是如今药典收录的西红花,意大利人雅各《光明之城》书中描述南宋泉州有西红花的贸易。在福建药膳中,利用本地丰富的禽肉和海鲜资源将西红花作为“点睛之笔”入膳,既能去腥增香,又能增强滋补效果。
3.2增香探索:舶来香料在药膳中的巧妙运用
舶来的香料添加入烹饪的菜肴当中,不仅可以调色香,还可以增加原本食材的药效,起到互补的作用。在泉州的归侨中,饮食还保留吃咖喱的习惯,作为咖喱的主料姜黄,现在泉州的餐饮业中也少不了姜黄作为调味品。山鸡椒在福建民间俗称山苍子,经常入膳入茶。舶来的调料引入了中医学当中的“温、热”等药性理论,赋予了西方香料新的内涵。
3.3提味研究:融合东西方口感的泉州药膳新风貌
明清时期,大量美洲作物如番麦(玉米)、番豆(花生)、番瓜(南瓜)、向日葵、马铃薯、番茄、辣椒等的传入中国。明代福建华侨陈振龙千辛万苦从吕宋带回一根番薯藤,救活了上亿百姓,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意义不言而喻。现今的福建人吃地瓜方式不下百种,此外地瓜粉作为闽菜的神来之笔,泉州的海蛎煎、牛肉羹、炸醋肉、五香卷,以及福州鱼丸、福鼎肉片、莆田炝肉、客家兜汤等八闽各地的小吃,都离不开地瓜粉的升华。福建现在还有很多水果蔬菜保留着番姓,如番木瓜、番石榴、番荔枝、西番莲等。海上丝绸之路上食材的传入丰富了菜肴、粥饭、汤水、酒茶等基础,进一步推动药膳食疗的长远发展。
4.展望
千年“海丝”传递的异域风味融合衣冠南渡带来的魏晋古风、晋江两岸和台湾海峡西岸馈赠的食材药材,使得泉州药膳填色增香提味,包容并蓄却又独成一脉。近900万的泉州常住人口、950万的泉州籍海外华侨、970万泉州籍港澳台同胞,都是泉州药膳‘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参与见证者,是泉州创建“世界美食之都”民众基础。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药膳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路径,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以药膳为典型代表的泉州美食传承发展,势必能够为世界各文明间的相互沟通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2N024;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4D06;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20241038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