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麻醉与大脑:麻醉伤脑吗?
麻醉是临床手术常用手段,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感,提高治疗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听过“麻醉伤脑”“麻醉让人变傻”这样的传言,主要表现为手术后记忆力变差、反应迟钝、学习能力变弱等,从而对麻醉产生深深的恐惧和疑虑。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文解答您的疑问,一起来看!
一、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即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具体由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麻醉药物暂时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神志及全身痛感消失、反射抑制、骨骼肌松弛的麻醉方法,常见有静脉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适用于所有的手术类型,没有绝对的禁忌证。局部麻醉的主要目的是使局部组织暂时性痛感丧失,常通过表面麻醉、静脉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干阻滞等,有针对性地暂时阻断患者神经末梢、神经纤维的传导,为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相比之下,局部麻醉药物仅作用于局部神经,不会进入大脑,不存在“伤脑”风险。
二、“麻醉伤脑”传言辨析!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且精密的“仪器”,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并且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数万亿个突触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承担着认知、记忆、情绪调控等核心功能,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许多人认为麻醉后伤脑,主要是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一些认知功能上的变化,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这一情况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群体,是手术损伤、术后疼痛、缺氧、感染、情绪波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等,但并非永久性表现,持续数天或数月后便可消失。在麻醉苏醒阶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等情况,这属于正常反应,主要是因为麻醉药物还未完全从患者体内排出,对大脑的抑制作用没有完全消失,不是“伤脑”或“变傻”的表现。
从麻醉药物角度来看,临床上使用的麻醉药物半衰期极短,在48h内便能被肝脏、肾脏完全清除干净。简而言之,停止给药的情况下,麻醉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会持续下降,对大脑的抑制作用随之减弱,不会有药物残留对大脑产生长期的、实质性损害,麻醉和“伤脑”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当前,临床上对于麻醉作出了明确规定,极大提升了麻醉的安全性。例如,美国FDA建议3岁以下儿童若需多次手术,或单次手术麻醉时间>3h,需权衡风险,这并不意味着“婴幼儿不能用麻醉”,也并没有数据显示麻醉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关键在于麻醉方式、麻醉时间等要素的把控上。
三、如何降低麻醉的潜在风险?
1.做好身体评估
无论是全麻还是半麻,在实施麻醉之前,患者都需要和医生沟通病史、病情、身体情况、过敏药物等信息,确保麻醉药物使用的有效性、麻醉方案的合理性。禁食禁水是麻醉准备的重要一环,旨在避免麻醉以及术中出现呕吐引起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的情况。
2.科学调整体位
全麻患者在没有气道风险、呼吸抑制、神志不清等不良情况下,需呈带枕平卧、斜卧位、侧卧位等,半麻患者为避免头痛应在麻醉术后去枕平卧4-6h,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需将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理口腔异物。
3.调整生活方式
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身体状态,一旦出现不良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调整。为促进麻醉药物代谢,患者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尽早开展翻身、坐起、下床走动等活动,并适量饮水,有效稀释体内药物浓度,增加尿液的排出量。患者还可自主开展深呼吸训练,适时引入呼吸训练器,有助于加速挥发性麻醉药排出。
总而言之,谣言的产生源于对个别案例的误读,“麻醉伤脑”实则与术后疼痛、睡眠不足、焦虑情绪等相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常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类型等各个要素,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并加强术中监测,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