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惊!卧床患者这样翻身,压疮风险降低 80%

惊!卧床患者这样翻身,压疮风险降低 80%

胡娜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09日 24页 2492 海报 复制链接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超级重要的护理知识,对于家中有卧床患者的朋友来说,绝对是干货满满!你知道吗,正确的翻身方法,能让卧床患者的压疮风险降低 80% ,这可不是夸张哦。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一、压疮,不容忽视的 “隐形杀手”

先给大家讲讲压疮到底有多可怕。压疮,也叫褥疮,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缺氧、营养缺乏,最终出现破损和坏死。别小瞧这个病,它一旦发生,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像蜂窝织炎、骨和关节感染,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而且,压疮的治疗周期长,护理难度大,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神奇翻身法,降低压疮风险

1.“2 - 30” 时间法则

这里说的 “2 - 30” 原则,是指每 2 小时就要为卧床患者变换一次体位,并且侧卧角度控制在30°-45°之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身体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就会受阻,很容易引发压疮。而每 2 小时翻身一次,能让受压部位得到暂时的缓解。同时,侧卧角度不超过45度,可以避免身体过度倾斜,减少对皮肤和组织的压力。

2.“整体平移” 力学法则

在给患者翻身时,一定要遵循 “整体平移” 原则,这是为了避免产生剪切力。什么是剪切力呢?简单来讲,就是当我们拖拉患者身体时,皮肤和下面的组织会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就像用剪刀剪东西一样,这种力会损伤皮肤和皮下组织。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在翻身时,要将患者的身体整体抬起,然后再挪动到合适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在床面上拖拉。

3.骨突部位支撑减压法则

人体有一些骨突部位,像骶尾部、足跟、肘部、肩部等,这些地方由于缺乏肌肉和脂肪的保护,皮肤直接与床铺接触,压力比较集中,是压疮的高发部位。所以,在给患者翻身侧卧后,要注意在骨突部位进行减压。可以在膝踝间放置楔形枕,保持生理曲度,同时在足跟、肘部等部位垫上柔软的垫子,如海绵垫、气垫等,减轻这些部位的压力。

三、不同情况,翻身有别

1.普通卧床患者翻身方法

对于普通卧床患者,翻身操作相对简单一些。在翻身前,先让患者对侧腿屈膝,双手放在腹部。护理人员站在床边,一手托住患者的肩胛骨,一手托住髋部,然后将患者平稳地翻转到侧卧位。翻转后,要注意调整患者的姿势,在双腿间垫一软枕,预防膝盖压力性损伤;同时抬高脚踝,在脚踝和床面之间垫上高枕,避免脚踝下垂至床面,预防脚踝压力性损伤。另外,平卧位时在小腿处垫一软枕,抬高下肢,预防足跟压力性损伤。

2.颈椎损伤患者翻身要点

如果患者有颈椎损伤,那翻身可就得格外小心了。在翻身时,一定要保证颈椎与脊柱保持垂直轴线,并且患者必须带好颈围。一般需要三人协助翻身,一人专门托住颈围,协助患者转头并垫好枕头(枕头与肩同宽)。另外两名护士分别站在病床两侧,先让病人屈膝,一名护士扶托住病人远侧肩部及臀部,将病人躯干呈轴线翻转至自己一侧,另一名护士用垫枕抵住病人腰背部,双膝间放一软枕。在整个过程中,床头的护士要与另外两名护士同步行动,保持颈椎与胸椎始终成一条直线,绝对不可使颈部左右偏斜或扭转。

每次翻身时都要保护好受伤部位,保持脊柱中立位。侧卧时,注意将夹垫高度与脊柱保持同一水平,防止脊柱扭曲,避免造成新的损伤。

3.四肢瘫痪患者翻身技巧

四肢瘫痪患者如果不用辅助用具翻身,可以让患者双上肢伸直,头和躯干协同向两侧摇摆,摆动幅度足够大时,向希望翻转的一侧再用力摆动,这样就可以达到翻身的目的。不过,这个方法对患者的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需要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

通过遵循 “2 - 30” 时间法则、“整体平移” 力学法则和骨突部位支撑减压法则,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翻身方法,就能大大降低卧床患者的压疮风险,让患者少受痛苦。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知识,用心呵护家中的卧床患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卧床患者压疮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