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今冬流感与RSV:从分辨到防护全指南
老年模式

今冬流感与RSV:从分辨到防护全指南

陈惠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人民医院
2025年10月22日 10页 1028 海报 复制链接

冬季来临,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流感病毒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成为主要威胁。二者症状有相似之处,易让人混淆,给预防和应对带来困扰。本文将详细拆解二者的症状差异、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及防护措施,助你科学分辨、有效应对,守护自己与家人健康。

一、症状:相似中藏差异,人群表现有不同

1.流感

流感由甲、乙、丙三型病毒引起,甲、乙型为冬季高发主力。患者常突发高热,体温多达39-40℃,持续3-5天。伴随明显全身症状,如背部、腿臂肌肉剧烈酸痛,乏力感可延续数周,还可能出现胀痛或搏动性头痛、畏寒寒战。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干咳或少量白痰、咽痛(吞咽时加剧)、鼻塞流涕,初期为清水样,后期可能变黏液性或脓性。儿童感染后,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2.RSV

RSV感染症状因人群而异。健康成年人与较大儿童感染后,多表现为轻微感冒症状,如轻咳、打喷嚏、流涕鼻塞,通常无高烧,1-2周可自行恢复。但6个月以下婴儿、有基础疾病的儿童,以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感染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喘息,婴幼儿还可能烦躁不安、活动减少、喂食困难,严重时甚至呼吸暂停,要及时就医。

二、传播:飞沫为主,接触传播需警惕

流感病毒与RSV的传播途径高度相似,均以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产生携带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在空气中短距离扩散,他人吸入后便可能被感染。

同时,两种病毒都存在接触传播风险。日常生活中,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机屏幕等高频接触表面易被病毒污染,若手部接触这些污染物后,未清洁就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病毒会趁机侵入体内引发感染。

冬季气温降低,人们室内活动时间增多,商场、地铁、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流通性相对较差,病毒更容易聚集,进一步提升了传播风险,要重点做好防范。

三、诊断:抗原初筛+核酸确诊,精准辨病因

当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想明确是流感还是RSV感染时,可通过专业检测手段判断。

目前,两种病毒均有居家可用的抗原检测试剂,操作简单便捷,无需专业人员协助,只需按照说明书操作,15-20分钟就能得出初步结果,适合作为早期快速筛查工具,帮助人们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若想获得更精准的诊断结果,建议前往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通过检测病毒的特异性核酸片段来确诊,准确率远高于抗原检测,能有效避免误诊。此外,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既往病史以及近期活动轨迹进行综合分析,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依据。

四、防护:疫苗接种与日常防控双管齐下

1.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和RSV感染的关键手段,重点人群应优先重视。

(1) 流感疫苗:因流感病毒易变异,要每年接种,建议10-11月流感季前完成。儿童、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接种后,可降低感染风险,即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减少重症可能。

(2) RSV疫苗:目前无全民适用疫苗,但特定人群疫苗已获批。60岁及以上老人接种可防重症。孕妇接种后,抗体能传递给胎儿,保护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符合条件者可咨询医生接种。

2.日常防控

日常措施可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要长期坚持。

(1) 个人卫生:勤洗手是基础,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搓洗至少20秒,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及咳嗽后必洗手,避免用脏手摸口鼻眼。

(2) 呼吸道防护:在人员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时,规范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口罩,确保贴合口鼻。咳嗽打喷嚏用纸巾或手肘遮挡,防止飞沫扩散。

(3) 室内环境: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寒冷天气也应适当通风。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门把手、遥控器等高频接触表面。

(4) 增强免疫:均衡饮食,多吃蔬果、蛋奶及瘦肉。每周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如散步、瑜伽。成年人每天睡够7小时,儿童青少年要保证更久睡眠,避免熬夜以维持免疫力。

五、总结

今冬面对流感与RSV的威胁,无需恐慌。只要掌握二者的症状差异与传播特点,借助检测精准诊断,同时做好疫苗接种与日常防控,就能为自己和家人筑牢健康防线,平稳度过呼吸道疾病高发期。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流感RSV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