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急救到日常:脑出血护理的科普指南
脑出血就像身体里突然爆裂的“水管”,起病快、危害大,但科学的护理能让患者少受罪、恢复快。无论是突发病情时的急救处理,还是出院后的日常护理,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抓住急救黄金时间
脑出血早期常出现三种典型表现:突发的剧烈头痛(患者常描述为“一生中最痛的头痛”)、单侧肢体无力(如拿不稳杯子、走路时一只脚拖地)以及语言障碍(说话含糊或无法理解他人语言)。部分患者会伴随喷射状呕吐或短暂意识丧失。发现这些症状时,家属应立即让患者侧卧并清理口腔分泌物,同时用手机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和变化细节,例如“14:00右手无法抬起,14:05说话断续”。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明确告知“怀疑脑出血”,优先选择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送医前需特别注意:不要给患者喂水或药物,昏迷时强行喂食可能导致窒息。搬运时应使用硬质担架,用衣物固定头部防止晃动。若患者抽搐,可将毛巾卷成条状垫在上下牙之间,切勿强行按压肢体。保持环境安静,避免频繁搬动患者,这些措施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二、住院护理核心细节
术后72小时是危险期,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每小时观察瞳孔变化。正常瞳孔在光照下会迅速收缩,若一侧瞳孔扩大且对光无反应,需立即通知医生。同时需记录每小时尿量,尿液呈浓茶色可能提示肌肉损伤。输液速度需严格控制在30滴/分钟以内,过快可能加重脑水肿。
长期卧床患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采用30度侧卧位并用软枕支撑后背和双膝,可有效预防压疮。每日进行4次踝泵运动——最大限度勾脚保持5秒,再绷直脚尖5秒,能减少下肢血栓风险。喂食时需抬高床头60度,餐后及时用棉签蘸温水清洁口腔。吞咽困难者可将食物制成布丁状,使用增稠剂调整质地,避免呛咳引发肺炎。
营养管理需遵循“三低一高”原则:每日盐不超过3克,避免动物内脏,水果控制在200克以内。急性期优先选择专用肠内营养液,例如用40℃温水冲泡瑞代或能全力,通过鼻饲管缓慢推注。恢复期建议每天保证1个鸡蛋和100克豆腐,补充优质蛋白质。
三、康复训练的黄金法则
1. 肢体功能恢复需分阶段进行:完全瘫痪期可由家属握住患者手腕,做肩关节前举、外展、后伸的被动运动,每个方向重复10次,每日3组。当患者肌力开始恢复,可用500ml空瓶装100克沙子进行抗阻训练,从抬臂维持10秒开始逐步增加重量。进入步行学习期后,先扶助行器练习重心转移,再过渡到四点拐行走,最终尝试短距离无辅助移动。
2. 语言与认知重建需要针对性训练:命名障碍患者可从实物指认开始,在桌面摆放钥匙、水杯等常见物品,家属说出名称让患者指认。每天练习3组发音训练,从单字(如“水”“饭”)过渡到短句(如“我要喝水”)。记忆训练可采用“事件复述法”,例如让患者回忆当天早餐内容或来访亲友的衣着特征。
3. 心理调适需警惕出院后1-2个月的抑郁高发期:家属若发现患者持续早醒(比平时提前2小时以上)或反复说“拖累家人”,不要空洞鼓励“加油”,而是每天固定陪伴散步,在轻松氛围中引导患者表达感受。
四、居家管理的长期防线
1. 血压监控:选择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早7点、晚7点固定测量。服药后1小时需复查,确保收缩压稳定在110-130mmHg之间。若发现晨起血压骤升(比夜间高20mmHg以上),建议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 家居环境改造:卫生间需安装L型扶手、铺防滑地胶并改用恒温龙头;卧室床高调整至坐姿时双脚能平放地面,沿墙安装夜灯避免起夜摔倒;全屋需去除门槛和地毯,家具边角加装防撞条。建议患者随身携带防水急救卡,写明病史、用药和紧急联系人,可挂在项链上便于随时取用。
3. 定期筛查:出现视物重影、异常嗜睡或频繁呛咳时需立即就医。每半年做颈动脉超声监测斑块变化,每年检测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从识别最初的症状信号,到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每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康复质量。值得欣慰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规范护理已能让多数患者逐步恢复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