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护脾胃 中医传授四调要诀
高温天里老年朋友脾胃最怕“凉”,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甚至更严重问题。那么在三伏天老人如何调理脾胃呢?听听专家怎么说。
高温炙烤下,许多老人常感“吃两口就堵得慌”。这背后是身体应对酷暑的自然反应。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中医科孙殿甲副主任介绍,高温天体表血管扩张散热,导致胃肠供血相应减少,蠕动变缓,食物滞留引发腹胀。同时,高温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唾液、胃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进一步削弱消化能力。孙殿甲指出,夏季老人出汗增多,若水分补充不足,血液浓缩会让大脑误判身体“不需进食”,形成“假性饱腹”。更需警惕的是,冰西瓜、凉面等寒凉食物瞬间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消化液分泌再受抑制,对脾胃功能造成双重打击。
贪凉伤胃藏危机
三伏天是感染沙门氏菌的高发季节,孙殿甲指出,沙门氏菌在夏季常温下3小时即可激增10倍,已成为老人食物中毒的常见源头。而贪图凉快,以冷粥、凉粉替代正餐,更易导致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引发肌肉流失加速、免疫力滑坡,甚至水肿、贫血等营养不良症状。此外,骤冷刺激还易引发“冰箱胃炎”,导致胃部痉挛收缩,不少老人夏季突发上腹痛,常与空腹进食冷藏食物直接相关。
四调护胃有妙招
调饮食 温软食物是关键。一碗温软的小米南瓜粥、薏米红豆羹或易消化的软汤面,可减轻老人肠胃负担。此时,巧妙搭配醋渍嫩姜、山楂乌梅饮等天然“消化剂”食材,帮助提升消化酶活性。补充优质蛋白质方面,推荐豆花蒸鱼、鲫鱼豆腐汤等荤素搭配菜品。对于需加强调理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健脾祛湿的“四神安脾粥”经典食疗方。
调习惯 分时分饮有讲究。建议晨起6-7点饮用温盐水200毫升,补充夜间流失的电解质;午间11-13点饮用陈皮酸梅汤150毫升,生津开胃助消化;傍晚17-18点饮用冬瓜薏米汤200毫升,利尿不伤阴,预防夜间水肿,减轻心脏负荷。需要注意的是,饮用时务必小口慢饮,单次勿超过300毫升,避免大量饮水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功能。
调温度 以热制热辛温开窍。在食用热汤面时,可加入薄荷叶、绿茶或桂花等芳香开窍的药食,借助热面的热气促进药力发挥,帮助老年人毛孔张开、汗腺开放,体感温度可降低2-3℃。而在凉拌菜如黄瓜中加入蒜蓉,或在清蒸鱼上配姜丝等辛味食材,既能起到杀菌作用,又可有效激活消化液分泌。
调作息 顺应天时黄金餐点。早晨7-9点为胃经当令,此时经气最盛,气血充盈,消化能力最强,是早餐的黄金时间。中午11-13点为心经当令,主导全身血液循环和心神调节,午餐后在此时间段小憩有助于养心安神。傍晚17-19点为肾经当令,肾为先天之本,此时进餐有助于借助脾胃的能量滋养先天肾气,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