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胜于药:中医食疗的智慧与实践
在中医学的宝库中,中医食疗和药膳作为十分重要的组成,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内容也十分丰富,为人们的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均作出重大的贡献。且有研究认为,食补胜于药,尤其是中医食疗,能起到较好的防治疾病作用,还能将中医治末病的优势充分发挥。
一、中医食疗的应用
食疗又被称之为食治,主要是指利用食物的方式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活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食疗是利用不同的饮食治疗疾病,且中医食疗的实际应用和理论方法十分丰富,取材容易,操作简单,副作用小,运用得当即可发挥一定的疗效,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中医食疗与药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作用原因基本一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祛邪、扶正,二者的不同在于药疗中的药性一般较强,部分较刚烈,甚至部分药物还会出现副作用;而食疗的作用平和,副作用小,可用于长期食用;食疗通过和药疗进行联合使用,不仅能使临床疗效得以提升,并且还可将用药量减少,以免出现药物副作用。
二、食疗与脾胃功能
脾胃作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饮食需要通过脾胃的运化、受纳,以此转化为气血,营养身体,维持生命体征。但气血的盛衰还与饮食的来源密切相关,还可对脾胃功能的强弱造成影响,因此,食疗是否能达到滋养的目的呢,对于人的脾胃功能要求较高,当脾胃功能旺盛时,可与疾病的需求配合饮食疗法,若贫血和体虚者,可增加血内有情之品以补养之,需要适当的选择高蛋白类食物、动物肝脏,以此滋养补血;若脾胃运化功能薄弱,则会脘腹作胀、食欲减退,而对于大便溏,舌苔厚腻者,不能一味地强调虚者补之,若一味的滋补,饮食太过,则会导致脾胃负担增加,降低运化功能,则造成虚不受补的情况,此时需要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再与调理脾胃之药进行配合,以此增加食欲,直至脾胃功能恢复后,再进行饮食调补。
三、食物与药物的配合
食物的性味与药物的相同,均存在四性,即寒热温凉,且存在辛辣酸苦咸五种滋味,在功能方面,均存在补泻温情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食物和药物存在一定区别,但由于药食同源,无法截然分开,有的既是药品、也是食物,如山药、胡桃肉、萝卜、白果、山楂、蜂蜜、白扁豆等,而药物和食物的恰当配合,能使疗效增强,比如粳米能补中益气,促使脾和胃,止泻除渴,和清热剂白虎汤配合,不仅能益胃生津,还能防止知母、石膏等大寒之物伤中之偏,共奏清热生津之功;若食性和药性相反,而作用相互抵消,应禁用,比如在服用大温中丸时,需要忌饮茶,主要是由于茶叶中含有鞣酸,会导致针砂的效果解除,但在临床中,也可利用其相反和相制作用,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比如对于气虚腹胀者,可选择人参搭配萝卜,使人参补气而不滞气,萝卜破气但不耗气,以此达到补气消胀的目的。
四、食物的烹调方式
饮食的烹调加工需要和食物的品种结合,还需要适应疾病的需求,对于肠胃病患者,肉类应选择文火煮烂,以促进消化吸收,而对于婴幼儿和老年无牙人群,应将食物制作成糊状、流质等不同类型的烂软饮食;虽然油炸火烤的鱼肉香脆可口,但不能经常食用,主要是由于食物经过烧烤后,火性较大,容易引起脾胃积热,助火生痰,日久可能形成一些顽疾,因此健康人尽量少吃为宜。据报道,烧焦的鱼肉,其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容易形成y-氨甲基衍生物,存在较为强烈的致癌因素,且超过了黄曲霉素。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具有毒副作用,长期食用,人体还会产生依赖性,而食疗所用的大部分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对于无病的健康人,可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而对于已经存在疾病的病人,可选择适当的食疗方,可调养人的身体,增强体质,辅助药物发挥其药效,从而达到辅助治病的作用。我国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饮食养生不仅能够滋养身体、预防疾病,还能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