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小银针,大能量——针灸给脑瘫宝宝的温柔助力

小银针,大能量——针灸给脑瘫宝宝的温柔助力

沈丹 湖南省临湘市妇幼保健院
2025年07月16日 12页 2292 海报 复制链接

脑瘫是胎儿或婴幼儿时期脑部损伤引发的运动障碍综合征,患儿常出现肢体僵硬、无法站立行走、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在常规康复训练外,针灸正以其独特优势,为脑瘫宝宝功能恢复助力。它无药物副作用和手术创伤性,通过刺激穴位唤醒受损神经潜能,助力改善运动、语言等功能。

一、脑瘫宝宝的困境:远不止“动不了”

脑瘫是多种脑部损伤导致的综合征,核心是大脑对肢体控制能力受损。痉挛型宝宝肢体僵硬,双腿如剪刀交叉;徐动型宝宝肢体不自主扭动,精细动作困难;部分宝宝吞咽功能障碍,吃奶易呛咳,影响营养吸收;还有患儿语言发育迟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会给宝宝心理带来创伤。当同龄孩子学步学语时,脑瘫宝宝却因无法完成简单动作而产生挫败感,变得沉默、抗拒互动。常规康复训练虽能改善症状,但过程枯燥费力,宝宝易哭闹抗拒,而针灸温和的刺激更易被宝宝接受。

从中医角度看,脑瘫属“五迟”“五软”范畴,与“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瘀滞”密切相关。肝肾亏虚致筋骨失养,肢体无力僵硬;脾胃虚弱使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濡养脑髓;气血瘀滞让经络不通,影响肢体活动和语言功能。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补益肝肾、健脾益气,为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二、针灸如何发挥“大能量”?

针灸治疗脑瘫核心是“辨证取穴”,针对不同症状选特定穴位,激发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细胞修复。

1.改善运动功能:从僵硬到灵活

对于肢体痉挛、活动受限的宝宝,针灸常取“醒脑开窍”穴位,如百会、人中、内关等,调节神经兴奋性,减轻肢体僵硬。配合四肢穴位,上肢取曲池、合谷,缓解手臂痉挛,改善抓握能力;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太冲,放松腿部肌肉,纠正剪刀步态。临床研究显示,1 - 3个疗程针灸治疗后,痉挛型脑瘫宝宝肢体肌张力可降低30% - 50%,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曾有2岁痉挛型脑瘫宝宝,治疗前双腿无法分开,针灸3个月后能在家长辅助下张开双腿坐稳,甚至尝试扶物站立。

2.促进语言与吞咽:从沉默到发声

针对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的宝宝,针灸重点刺激头面部和颈部穴位。廉泉穴改善舌体运动,增强吞咽肌肉协调性,减少呛咳;通里穴、哑门穴调节语言中枢,助宝宝发声。治疗时,医生用极细毫针轻轻刺入穴位,留针10 - 15分钟,宝宝多只感轻微酸胀。对于敏感宝宝,可采用“快针”手法。一名3岁脑瘫宝宝因吞咽困难无法正常进食,针灸配合吞咽训练1个月后,呛咳次数减少,能顺利吃糊状食物,体重增长。

3.整体调理:为康复“铺路”

针灸注重整体调理。对脾胃虚弱宝宝,针刺足三里、中脘穴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对肝肾亏虚宝宝,针刺肾俞、太溪穴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能促进脑部释放神经递质,减轻疼痛、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连接,改善脑部血流灌注,增加脑氧供应。

三、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尽早介入,坚持疗程

0 - 6岁是脑瘫治疗黄金期,此时大脑神经可塑性强,针灸干预效果明显。建议从6个月大开始治疗,每周2 - 3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 - 3个疗程后评估效果。年龄越小、坚持治疗的宝宝,功能恢复可能性越大。

2.配合康复,事半功倍

针灸不能替代康复训练,而是康复的“助推器”。针灸后宝宝肢体肌肉放松,此时进行肢体牵拉、平衡训练,能更顺利地纠正异常姿势,巩固治疗效果。家长可在针灸后 1-2 小时内,帮助宝宝做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膝盖、活动手腕,让宝宝感受“轻松活动”的感觉。

3.选择专业,确保安全

给宝宝针灸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针灸医生操作,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防止交叉感染。治疗前确保宝宝身体状态良好,发烧、感冒、皮肤感染时暂停治疗。

4,家庭配合,营造氛围

家长心态很重要,避免在宝宝面前焦虑,治疗后多鼓励、陪伴宝宝,激发其主动活动兴趣。

脑瘫康复是持久战,针灸以温柔持久的力量增添了希望。它虽不能让所有脑瘫宝宝完全恢复正常,但能帮助他们逐步改善功能。只要坚持科学治疗,配合耐心护理,脑瘫宝宝也能拥有精彩人生。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脑瘫针灸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