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输血需注意什么?老人、孕妇、儿童的用血要点
“医生,输血速度能不能快一点?我爸已经头晕好几天了!”在医院血液内科,李大爷的女儿焦急地询问护士。70岁的李大爷因白血病贫血入院,血红蛋白仅58g/L,医生建议输注红细胞。然而,当血液刚输了10分钟,李大爷突然出现心慌、喘憋,监护仪显示心率飙升至120次/分,血压下降。护士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并吸氧,半小时后症状才缓解。
“老年人输血就像给‘老旧水管’注水,太快容易‘爆管’。”医生解释道,老年人心血管功能减退,快速输血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急性心衰。年龄与身体机能的差异,决定了输血方案必须“量身定制”。
儿童输血:“小身板”有大讲究
1.1岁宝宝的“微量输血”:输多少才安全?
1岁的乐乐因重度地中海贫血需要定期输血,妈妈发现每次护士都用“小剂量”血袋,忍不住问:“为什么不多输点,省得总来医院?”医生耐心解释:“儿童输血需按体重计算,每次输血量通常为10-15ml/kg,乐乐体重10kg,一次最多输150ml,相当于普通成人的1/3。过量输血可能导致铁过载,损伤肝脏和心脏。”
2.速度要“慢”,观察要“细”
儿童血管细、血容量小,输血速度需严格控制在每分钟5-10滴(成人约40-60滴)。此外,儿童对输血反应更敏感,如出现皮疹、发热、哭闹不止,需立即停止输血。
3.优先选“新鲜血”,避免“库存血”
儿童造血功能活跃,但肝脏代谢能力较弱。库存血中钾离子浓度较高(血液储存时间越长,钾离子释放越多),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影响心脏功能。因此,儿童输血尽量选择储存时间不超过7天的“新鲜血”。
孕妇输血:一人输血,两人安全
1.孕晚期大出血:“救命血”要过“两道关”
28岁的王女士孕36周时突发胎盘早剥,失血量达1500ml,急需输血。医生在输血前做了两项关键检查:交叉配血试验和Rh血型检测。“孕妇输血不仅要匹配ABO血型,还要确认Rh血型,尤其是Rh阴性孕妇(俗称‘熊猫血’),若输入Rh阳性血液,可能引发胎儿溶血。”医生解释道。
2.产后输血:“补多少”比“快不快”更重要
产后出血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输血并非越多越好。临床指南建议,当血红蛋白<70g/L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时才考虑输血。过量输血可能增加血栓风险,影响子宫收缩。
3.哺乳期输血:不影响喂奶,但需观察宝宝反应
许多妈妈担心输血后不能哺乳,其实血液制品经过严格筛查,不会通过乳汁传播疾病。不过,若输血后妈妈出现轻微发热(<38℃),可继续哺乳;若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用药,建议暂时停止哺乳,待药物代谢后再恢复哺乳。
老年人输血:“慢、少、鲜”是关键
1.“慢”字诀:15分钟的“观察期”不可少
老年人输血前15分钟需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慢输注(约20滴/分钟),观察有无心慌、胸闷等不适。75岁的陈大爷曾因输血速度未控制好,出现急性左心衰,经利尿、吸氧治疗后症状才缓解。医生强调:“老年人输血就像‘文火炖汤’,急不得。”
2.“少”字诀:避免“一刀切”,按需输血
老年人贫血多为慢性疾病所致(如肾病、肿瘤),输血需严格掌握指征:血红蛋白<70g/L或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时才考虑。每次输血量一般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3天,让身体有时间适应血容量变化。
3.“鲜”字诀:库存血可能“帮倒忙”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库存血中的高钾、高尿素氮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研究显示,储存超过14天的血液,钾离子浓度可升高至正常的3倍,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因此,老年人输血优先选择储存时间<7天的血液,尤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
特殊人群输血的“安全三问”
1.输血前:“我的血型特殊吗?”
儿童:家长需确认孩子是否为Rh阴性血,避免未来输血或妊娠时出现溶血风险。
孕妇:每次产检需核对血型,Rh阴性孕妇需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胎儿溶血。
老年人:告知医生既往疾病史(如心脏病、肾病),便于调整输血方案。
2.输血中:“不舒服能叫停吗?”
无论哪个年龄段,输血时若出现寒战、皮疹、腰痛、呼吸困难,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这些可能是过敏反应或溶血反应的信号,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每一滴血,都要“精准滴灌”
特殊人群输血需要医生根据年龄、体重、病情“量体裁衣”。儿童的“微量慢输”、孕妇的“安全配型”、老人的“新鲜少输”,都是为了让血液治疗既有效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