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伴“糖”同行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伴“糖”同行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谢理 达川区三里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5年04月02日 16页 1061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面对这个日益普遍的健康挑战,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有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而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则为糖尿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非简单的“糖多”

糖尿病,顾名思义,是指血液中葡萄糖(血糖)浓度过高。但这并非仅仅是“糖多”这么简单。糖尿病的本质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积聚在血液中。长期高血糖会对全身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包括眼睛、肾脏、神经、心脏和血管等,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西医:降糖的“利器”

西医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有着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有效的降糖药物。

明确诊断: 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平均血糖)等指标,可以准确诊断糖尿病及其分型。

有效降糖: 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西医控制血糖的“利器”。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葡萄糖吸收等,从而降低血糖。

并发症管理: 西医在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手段,例如降压药、调脂药、血管扩张药等。

中医:整体调理的“智者”

中医认为,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因素有关,导致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病理变化。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强调“扶正祛邪”,改善机体整体功能,从而达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辨证论治: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脉等信息,进行辨证分型,例如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痰湿内阻型、瘀血阻络型等。

中药调理: 针对不同的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

1.滋阴清热药: 如生地、玄参、麦冬等,适用于阴虚燥热型患者。

2.益气养阴药: 如黄芪、山药、枸杞子等,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患者。

3.化痰祛湿药: 如半夏、陈皮、茯苓等,适用于痰湿内阻型患者。

4.活血化瘀药: 如丹参、川芎、三七等,适用于瘀血阻络型患者。

5.针灸: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血糖代谢。

其他: 中医还有许多其他的治疗方法,如推拿、拔罐、刮痧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中西医结合:携手抗“糖”

优势互补: 西医降糖药物通常能较快改善高血糖状态,控制病情,中医可以整体调理,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

个性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西药的选择、中药的配方、针灸的穴位等。

减少药物副作用: 通过中药的辅助,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从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的“抗糖”策略:

早期干预,未病先防:对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中药调理,改善胰岛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控制血糖, 标本兼顾:在西药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血糖波动。

预防并发症,防微杜渐: 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滋养神经、保护肾脏等,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症状: 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引起的口干、乏力、便秘、失眠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中的“护糖”行动:

无论是采用西医还是中医,亦或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都不能忽视生活方式的干预。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基础。

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尽量选择粗粮、蔬菜、水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避免血糖快速升高。 少量多餐,有助于稳定血糖。

适度运动: 坚持适度运动,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戒烟限酒: 戒烟是必须的。 限制酒精的摄入。

监测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调节: 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稳定血糖。

给糖友的暖心提醒:

不要轻信“特效药”: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目前尚未发现能完全根治糖尿病的单一疗法。 警惕虚假宣传,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不要随意停药、改药: 药物治疗方案需要由医生根据您的病情制定,不要擅自停药、改药,以免导致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定期复查很重要: 定期复查可以帮助您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评估并发症风险,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积极面对,拥抱健康: 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积极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享受健康的生活。

总结:

糖尿病防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面对,医患同心,定能“伴糖”同行,拥抱健康幸福的生活!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