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来袭,身体有信号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部隐隐作痛,按压时能摸到硬块;没刻意减肥,体重却在半年内掉了 10 斤……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可能是大肠癌发出的预警信号。作为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大肠癌早期症状隐匿,等到出现明显腹痛、便血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但只要抓住身体释放的 “求救信号”,早诊断早治疗,Ⅰ 期大肠癌的 5 年生存率可达 90% 以上,远超晚期的 10%。
一、肠道发出的 “异常信号”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症状多与肠道功能紊乱相关,容易被误认为是肠炎、痔疮等良性疾病,主要有三个典型信号:
排便习惯的 “突然变脸”:原本规律的排便(如每天 1 次)突然变得毫无规律,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或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 3 次以上)、排便不尽感。直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大便形状改变,如粪便变细、带沟槽,这是肿瘤占据肠腔空间,挤压粪便所致。这种改变持续超过 2 周,且用肠炎药物治疗无效时,需高度警惕。
腹痛与腹部肿块的 “双重预警”:结肠癌患者常出现定位不明确的隐痛或胀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排便后缓解。随着肿瘤增大,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的肿块,右半结肠癌肿块更容易被触及。当肿瘤堵塞肠腔时,会引发阵发性绞痛,伴随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出现肠梗阻表现。
“悄无声息” 的体重下降: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营养,导致患者在没有刻意节食、运动的情况下,6 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 5%。同时伴随乏力、贫血(面色苍白、头晕),这是因为肿瘤出血或影响营养吸收,造成慢性失血和营养不良。这种 “进行性消瘦” 是恶性肿瘤的典型特征,需立即排查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便血虽是大肠癌的常见症状,但常被误认为是痔疮。大肠癌的便血多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或果酱色,而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在粪便表面。出现便血时,无论是否有痔疮病史,都应做肠镜检查明确原因。
二、高危人群的 “筛查指南”
大肠癌的发生多遵循 “腺瘤 - 癌” 的发展路径,从癌前病变到浸润癌通常需要 5-10 年。抓住这个窗口期进行筛查,能有效阻断癌变进程。以下高危人群需重点筛查:
年龄因素:40 岁以上人群大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建议 50 岁起定期筛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 40 岁甚至 35 岁。
疾病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炎者,大肠癌风险是常人的 3-5 倍,需每 1-2 年做一次肠镜;发现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并切除后,第一年需复查肠镜,无异常者可每 3-5 年复查一次。
家族遗传: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中有大肠癌患者,本人患病风险增加 2-3 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几乎 100% 会发展为大肠癌,需更早、更频繁地筛查。
筛查方式包括:每年做一次粪便潜血试验(简单无创,可在家完成),阳性者需进一步做肠镜;每 5-10 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息肉并及时切除,从源头预防癌变。数据显示,坚持规范筛查的人群,大肠癌死亡率可降低 40%。
三、治疗效果的 “时间窗口”
大肠癌的治疗效果与诊断时机密切相关,早发现、早治疗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Ⅰ 期大肠癌:肿瘤局限于肠黏膜层,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通过手术切除即可治愈,无需化疗,5 年生存率达 90% 以上,几乎不影响正常寿命。
Ⅱ-Ⅲ 期大肠癌:肿瘤侵犯肠壁深层或出现淋巴结转移。采用手术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5 年生存率为 50%~70%,部分患者可长期带瘤生存。
Ⅳ 期大肠癌:肿瘤出现肝、肺等远处转移。虽难以根治,但通过化疗、靶向治疗、手术切除转移灶等方式,仍能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生存期可达 5 年以上。
手术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可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中晚期患者需结合淋巴结清扫,必要时行造瘘术(暂时或永久改道排便)。随着医学发展,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和免疫治疗能精准攻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耐受性。
大肠癌并不可怕,它是少数能通过筛查实现早期发现、早期治愈的恶性肿瘤。记住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高危人群主动筛查,就能在这场与癌症的较量中占据主动。早一天发现,就多一分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