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从“高血压”到“心梗”:被忽略的信号有多少

从“高血压”到“心梗”:被忽略的信号有多少

谢竹新 耒阳市中医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62页 2496 海报 复制链接

高血压是心梗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其长期以来“潜藏”着的表现常被人忽略。本科普文全面整理了高血压给心血管系统带来的病理影响,例如早期症状识别、病程发展机制以及防治手段,重点突出从高血压发展成心梗期间存在诸多预警信号的状况,通过加强大众对这些病理机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可以促使人们尽早加以干涉并合理应对,进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

一、沉默的杀手:高血压为何如此危险?

高血压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主要是因为它的长期无症状进展所造成的不可逆损害。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常常是由遗传因素、年龄增大、吃盐过量以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长时间处在高血压的状态下,动脉血管就会一直处在较高的张力状态之中,血管内的皮细胞会遭到破坏,平滑肌细胞不断增多,易引起血管发生硬化现象,这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速度。

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仅影响冠状动脉,还可能影响脑动脉、肾动脉等多个器官的血管。一旦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破裂就会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还会使左心室负担加重,引起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所以高血压不是某一个指标的升高,而是一个系统病变的开始,必须引起重视并加以控制。

二、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是否被关注

高血压早期的一些表现往往是缺乏特异性的,容易被认为是过度疲劳或情绪不畅所导致的现象。而一些晨起头痛、后枕重压感、耳鸣、视物模糊、心悸等,可能已经提示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者脑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血压昼夜节律也容易出现混乱现象,不少高血压患者的晨起会出现血压忽然上升的情况,这也是高血压疾病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峰期。

实验室检查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异常、微量蛋白尿等等也可以作为早期提示信号。心电图提示ST-T改变、左室肥厚,甚至是动态心电图的心律不齐,也都是潜在的预警因素。那些被忽略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偶尔的心绞痛发作,也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前表现。若能够及时发现这些亚临床阶段的生理异常,或许可以借助早期干预避免发生像心梗这样的严重事件。

三、高血压至心梗:致命转折的触发机制

高血压经年累月对血管的损伤,使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得以形成,一旦粥样斑块出现,其外层包裹的纤维帽一旦破裂,便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生成,从而造成冠状动脉堵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研究显示,在高血压患者当中,此类病理级联反应的发生风险明显加大。

除基础病理机制之外,应激因素比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寒冷刺激会引发交感神经活性加强,促使血压在短时间内骤然上升,诱发斑块破裂。而且,晨间血压“高峰”现象同急性心梗的高发时段也十分契合,有些老人或者女性患者在心梗发作之时症状不太明显,出现恶心,乏力,上腹不舒服等情况,常常会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致使耽误救治时机,所以,明白心梗产生的诱发机理和症状的多种情况,对尽早识别并加以处理非常关键。

四、如何守住这道生命防线?科学管理高血压

高血压的科学管理是预防其发展成心肌梗死的基本策略,首要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加大含钾食物的摄入,例如香蕉、杏仁、牛奶等等,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并开展规律有氧运动。通过研究显示,收缩压每下降10毫米汞柱,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就会大幅缩减。定期监测血压是早期发现病情波动的重要手段,家庭血压监测要规范操作,记录晨间和夜间血压变化趋势,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应提前做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筛查。药物治疗方面,推荐用长效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联合治疗,重视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药物依从性管理。且健康教育、心理干预也要成为高血压管理的关键部分,给病人形成正确的疾病认识,利于病人积极投入治疗流程当中,从而改进整体控制率,从源头上阻止心梗之类的并发症出现。

结语

高血压总是被人忽略,从无声的血压攀升开始,到最后的急性心肌梗死,常跨过很多被忽略的信号,科学识别这些预警征兆,再通过规范化管理尽早介入,这是阻止心梗发生的要害途径。在防范高血压这一“隐形流行病”时,大众应该有更高的危险认识和医学素养,做到“早发觉,早干涉,早掌控”。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高血压心梗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