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关于D-二聚体不能不知的几件事

关于D-二聚体不能不知的几件事

皮定宇 攸县骨伤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31页 2565 海报 复制链接

D-二聚体是近几年来市面上关注度较高的检查项目之一,是大家所熟知的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一、D-二聚体:血栓形成的“警报器”

(一)什么是D-二聚体?

D-二聚体是血浆中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由纤溶酶分解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后形成。简单来说,它是血栓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特征性“分子标记物”。在生理状态下,健康人群血液中D-二聚体含量维持在极低水平(通常<0.5mg/L )。当血管内形成血栓并激活纤溶系统时,其浓度会呈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显著升高,因此成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筛查指标。

(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1.血栓形成的敏感标记物:

D-二聚体升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血栓,但需注意:敏感性高:对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的敏感性可达95%以上,但特异性较低(仅40%-50%)。阴性排除价值: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阴性D-二聚体排除DVT的准确性可达98% -100%,这类患者不需再做血管影像检查,使超声、CT或MRI检查数减少了50%-

60%,极大地减少了医疗费用,对PE的阴性预测效果亦可达99%

,避免了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造影等有创性检查。

2.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

除血栓外,手术、创伤、感染、肿瘤、妊娠等情况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升高,因其会激活凝血-纤溶系统。

二、深静脉栓塞(DVT):D-二聚体升高的常见原因

(一)深静脉栓塞的病理机制

深静脉栓塞(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多发生于下肢。其形成需满足“Virchow三要素”:

1.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久坐(如长途旅行)、静脉曲张等导致血流淤滞。

2.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中心静脉置管等损伤血管壁。

3.血液高凝状态: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等。

(二)DVT的典型症状

患肢肿胀:单侧下肢(左下肢更常见)明显肿胀,皮肤紧绷发亮。疼痛与压痛:小腿后方或大腿内侧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皮肤改变:局部发红、发热,严重时出现青紫色。浅静脉扩张:可见皮下静脉曲张,类似“蚯蚓状”突起。活动受限:患肢沉重感,无法正常行走。

(三)D-二聚体与DVT的关联

诊断价值:筛查工具:对疑似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若结果正常且临床概率低,可基本排除DVT。局限性:阳性结果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静脉造影)确诊,因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肿瘤)也可导致升高。

治疗监测:溶栓或抗凝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会逐渐下降,可作为疗效评估指标。

三、D-二聚体升高的其他常见原因

(一)血栓性疾病

1.肺栓塞(PE):

DVT的血栓脱落可随血流堵塞肺动脉,导致PE。患者常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D-二聚体显著升高。

2.动脉血栓:

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血栓形成于动脉系统,D-二聚体也可升高,但通常伴随特异性症状(如胸痛、偏瘫)。

(二)非血栓性疾病

1.恶性肿瘤:

肿瘤患者常处于高凝状态,D-二聚体升高可能与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有关。研究显示,约50%的癌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异常。

2.妊娠与分娩:

孕妇为预防产后出血,血液会生理性高凝,D-二聚体可升高至正常值的2-3倍,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3.感染与炎症:

严重感染(如脓毒症)、炎症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二聚体升高。

4.手术与创伤:

术后或创伤后,身体启动凝血-纤溶系统修复损伤,D-二聚体通常在术后1周内升高,随后逐渐下降。

四、结语:理性看待D-二聚体,科学应对健康风险

D-二聚体升高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信号”,但无需过度恐慌。它可能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能是妊娠、感染、手术或炎症等生理/病理状态的表现。临床处理关键在于:结合患者症状、高危因素及其他检查(如超声、CTPA等)综合判断——当D-二聚体正常时通常可排除急性血栓(需结合临床预评估)。若升高则需警惕血栓风险,但必须通过影像学等进一步确诊。通过科学预防(如VTE风险评估)、早期诊断和规范抗凝治疗,绝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可获得良好预后,有效守护血管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D-二聚体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