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筛查不容忽视
刚出生的宝宝闭着眼睛乖乖睡觉,怎么知道他听得见?很多家长以为“宝宝听到声音会吓一跳”就是听力正常,其实不然。新生儿听力筛查就像给宝宝的耳朵装“听力身份证”,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在我国,每1000个新生儿中约有1~3个存在听力障碍,而这些问题大多“悄无声息”,只有通过科学筛查才能发现。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是给宝宝的语言和社交能力铺好“第一块砖”。
听力筛查:给耳朵做“无声体检”
新生儿听力筛查一点也不复杂,就像给宝宝戴了副“迷你耳机”。医生会把两个小小的传感器放在宝宝的耳朵里或前额,播放柔和的“咔嗒”声,仪器通过记录内耳对声音的反应(耳声发射)来判断听力是否正常。整个过程只需5~10分钟,宝宝在睡眠中就能完成,既不疼也不吵,就像给耳朵做了次“无声按摩”。
宝宝出生后3~5天,在医院里会完成第一次筛查。如果筛查通过,说明宝宝的听力目前没问题;如果没通过,家长也别慌,这并不代表宝宝一定有听力障碍,可能是耳朵里有羊水、胎脂,或者宝宝当时正在哭闹、动来动去影响了结果。就像给手表调时间,一次没对准不代表手表坏了,需要再调一次。
42天复查很关键,第一次筛查未通过的宝宝需在42天进行第二次筛查。6个月的明明首次筛查未通过,妈妈急得落泪,不过42天复查顺利通过。医生表示,首次筛查时宝宝耳朵有残留羊水,如同耳机被堵,清理后便通过了。
筛查不通过:别错过“黄金干预期”
如果两次筛查都没通过,需要在3个月内做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如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这就像给耳朵做“CT”,能准确判断是否有听力障碍以及障碍的程度。很多家长担心 “检查会不会伤害宝宝”,其实这些检查都是无创的,就像用手电筒照耳朵一样安全。
一旦确诊听力障碍,6个月内进行干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0-6个月是宝宝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就像种子发芽需要及时浇水,错过这个时期,宝宝的语言能力可能会像“营养不良的小树” 一样生长缓慢。研究发现,在6个月内接受干预的听障宝宝,到3岁时的语言能力能接近正常孩子;而1岁后才干预的宝宝,语言差距会越来越大。
10个月的乐乐被确诊为中度听力障碍,家长在医生指导下给她佩戴了助听器。现在乐乐1岁多,听到 “妈妈” 会转头,还会模仿发出“咿呀”声,和同龄宝宝的互动没什么差别。医生说:“早发现、早干预,能让听障宝宝和正常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家长要做的“听力护理三件事”
筛查后观察不能少。即使筛查通过,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宝宝对声音的反应。1-3个月的宝宝听到突然的响声(如拍手)会眨眼睛、四肢抖动;4-6个月听到熟悉的声音(如妈妈说话)会转头寻找;7-9个月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如果宝宝对这些声音“无动于衷”,要及时告诉医生。
避免 “听力伤害”。给宝宝洗澡时别让污水流进耳朵,万一进水可以用软毛巾轻轻擦干外耳,别用棉签掏耳朵,以免损伤鼓膜,就像保护精密的耳机喇叭一样小心。家里别长期开着高分贝的噪音(如持续的吸尘器声),突然的巨响(如鞭炮声)要捂住宝宝的耳朵,这些都能减少听力损伤的风险。
多和宝宝“听声互动”。从宝宝出生开始,就可以多和他说话、唱歌,用摇铃、拨浪鼓等玩具发出声音,引导他转头寻找声源。这些互动不仅能锻炼听力,还能促进亲子感情,就像给宝宝的耳朵“做游戏”。3个月的甜甜每次听到妈妈摇铃铛,都会笑着转头,妈妈说:“虽然筛查通过了,但每天和她玩‘听声找玩具’,看着她越来越灵敏,特别开心。”
这些误区要避开
“宝宝对关门声有反应,就不用做筛查了”是常见的误区。很多听力障碍是“高频听力损失”,宝宝能听到关门等低频声音,却听不到说话的高频声音,就像收音机只能收到一个频道,无法完整接收信息。只有通过筛查,才能发现这种“隐蔽的听力问题”。
“筛查通过就永远没问题了”也不对。有些听力障碍会在宝宝长大后才出现(如药物中毒、中耳炎引发的听力下降),家长要一直关注宝宝的听力反应。5岁的琪琪小时候筛查通过,但3岁时因中耳炎没及时治疗,导致听力轻度下降,幸好发现及时,通过治疗恢复了正常。
新生儿听力筛查如同为宝宝未来买“健康保险”,花几分钟就能避免长大后的“听力遗憾”。家长需牢记:筛查通过并非一劳永逸,未通过也不意味着失去希望。只有及时筛查、按时复查、科学干预,宝宝才能在有声世界感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