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帕金森:一杯咖啡测出你是真抖还是假抖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端起咖啡杯准备享受香醇时,手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咖啡在杯中泛起层层涟漪;或是在紧张时刻,写字的手也跟着 “瑟瑟发抖”,字迹变得歪歪扭扭。手抖,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状况,却常常让人心里 “咯噔” 一下,尤其是在听闻帕金森病的相关症状后,不少人更是陷入了无端的担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手抖这回事,看看它是不是真的等同于帕金森,以及如何通过一杯咖啡,巧妙分辨你是 “真抖” 还是 “假抖”。
一、手抖,原因复杂的小麻烦
1. 生理性手抖:常见又易被忽视
生理性手抖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当你情绪激动,比如在观看一场激烈的体育比赛,心潮澎湃时;或是精神高度紧张,像面临重要考试、工作汇报时;又或者身体过度劳累,长时间加班后,双手都可能出现轻微的、有节律的抖动。另外,当你摄入大量含有咖啡因的饮品,比如咖啡、浓茶,亦或是饥饿状态下,也容易出现生理性手抖。这种手抖往往比较轻微,一般不影响正常生活,而且在诱因消除后,手抖症状很快就会自行缓解。
2. 病理性手抖:多种疾病的 “信号弹”
与生理性手抖不同,病理性手抖背后可能隐藏着各种疾病,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小脑病变等。帕金森病引发的手抖具有鲜明特征,即静止性震颤,患者在肢体放松、静止不动时,手部会出现像数钞票或搓丸样的抖动,当患者活动肢体时,震颤反而减轻,入睡后震颤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手抖,患者还常伴有肢体僵硬、动作迟缓、面具脸等症状,比如有的患者起床、翻身、穿衣等日常活动变得缓慢,书写时字会越写越小,笔迹难以辨认,这些都可作为与其他类型震颤区分的重要依据。特发性震颤多在拿取物品、做精细动作,如端水杯、写字时出现,属于姿势性震颤或运动性震颤,与帕金森病相比,特发性震颤进展较为缓慢,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而且饮酒后症状会暂时减轻,虽说它一般不影响寿命,但严重时也会干扰正常生活,比如让患者无法正常书写、进餐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身体代谢加快,也会出现手抖症状,同时还伴有心慌、多汗、体重减轻等表现,如果你发现自己不仅手抖,还总是心慌意乱,吃得多却体重下降,那就得警惕是不是甲状腺出了问题。小脑病变导致的手抖通常是动作性震颤,患者在进行动作时,尤其是动作接近目标时,手抖会加剧,同时还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平衡障碍等症状,比如患者在伸手拿东西时,手会在接近物品的过程中抖得更厉害,走路也可能摇摇晃晃,像喝醉酒一样。
二、一杯咖啡,帮你初步判断手抖类型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一杯咖啡怎么就能和手抖挂上钩,还能判断手抖类型呢?别急,这背后可是有科学依据的。
1. 对生理性手抖的影响
前面提到,咖啡因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当你饮用咖啡后,体内咖啡因含量升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对于本身就容易因紧张、疲劳等因素出现生理性手抖的人来说,手抖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比如,一位本身就因熬夜加班有些疲劳,手有点微微颤抖的上班族,在喝了一杯咖啡后,手抖可能会变得更厉害。但这种因咖啡导致的手抖加重,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咖啡因在体内代谢,手抖症状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 与帕金森病手抖的区别
帕金森病的手抖是静止性震颤,与咖啡的摄入并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帕金森病患者即便不喝咖啡,在静止状态下,手部依然会出现搓丸样抖动;而喝咖啡后,其手抖症状也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手抖情况在喝咖啡后有明显改变,那大概率不是帕金森病导致的。不过,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简单判断方法,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哦。
手抖并不等同于帕金森病,它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杯咖啡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初步判断手抖类型,但要想准确诊断,还需依靠专业医生的检查。希望大家了解这些知识后,再遇到手抖情况时,不再盲目恐慌,能够正确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