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麻醉前为什么要禁食?一块饼干的风险

麻醉前为什么要禁食?一块饼干的风险

农翠梅 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16日 44页 1202 海报 复制链接

在手术前,医生总会反复叮嘱患者“麻醉前要禁食禁水”,不少人对此感到困惑:只是吃了一块饼干、喝了一小口水,真的会影响手术吗?事实上,麻醉前禁食禁水并非小题大做,一块小小的饼干,都可能给麻醉和手术带来巨大风险。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麻醉前禁食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潜在危险。

一、认识麻醉与人体反应:禁食的生理基础

要理解麻醉前禁食的必要性,首先需要了解麻醉对人体的影响。麻醉药物进入人体后,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进入无意识、无痛觉的状态,同时也会放松咽喉部、胃肠道等部位的肌肉。正常情况下,人体咽喉部位存在一道“安全阀门”——食管括约肌,它能防止胃内的食物和液体反流进入气管和肺部 。但在麻醉状态下,食管括约肌的张力会下降,这道“安全阀门”的防御功能减弱。

此外,麻醉还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使胃排空时间延长。原本在清醒状态下,胃内的食物经过消化后会按规律进入肠道,但麻醉后,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会比平时更久。此时,如果胃内还有未消化的食物或液体,就很容易发生反流,一旦反流物进入气管和肺部,就会引发严重的误吸事件。

二、误吸的可怕后果:一块饼干引发的危机

误吸是麻醉前未禁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道,少量的反流物可能导致呛咳、气道痉挛,引起患者呼吸困难;而大量反流物进入肺部,则会堵塞气道,导致患者窒息,危及生命。即使是少量的酸性胃液进入肺部,也会对脆弱的肺泡和支气管黏膜造成化学性灼伤,引发吸入性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和康复难度。

曾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患者在手术前偷偷吃了一块饼干,认为量少不会有问题。结果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胃内食物反流进入气道,虽然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但患者仍因严重的吸入性肺炎在重症监护室治疗了半个多月,不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还增加了数万元的医疗费用。这一案例深刻地警示我们,麻醉前禁食容不得半点侥幸。

三、不同麻醉方式与禁食要求:精准把握时间节点

不同的麻醉方式,对禁食禁水的时间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全身麻醉对禁食禁水的要求最为严格。成人在接受全身麻醉前,固体食物(包括肉类、米饭、饼干等)至少需要禁食8小时,牛奶等乳制品含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时间较长,也需禁食8小时;清水类饮品(如白开水、纯净水)可在麻醉前2小时饮用少量。

对于椎管内麻醉(如腰麻、硬膜外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虽然患者在麻醉过程中保持清醒,但麻醉后仍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因此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禁食禁水原则。通常建议固体食物禁食6~8小时,清水类饮品麻醉前2小时停止饮用。婴幼儿的禁食时间则需要根据年龄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母乳禁食4小时,配方奶和牛奶禁食6小时,固体食物禁食8小时,清水禁食2小时。这些时间要求都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确定的,严格遵守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四、特殊人群的禁食调整:个性化的安全保障

除了常规的禁食要求,一些特殊人群还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例如,孕妇由于怀孕后身体生理结构发生改变,子宫增大压迫胃部,导致胃内压力升高,更容易发生反流和误吸,因此孕妇在接受手术麻醉前,禁食时间往往需要适当延长。对于存在胃排空障碍、食管疾病(如食管反流病、食管狭窄)的患者,同样需要更严格的禁食管理,并及时告知医生自身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麻醉和手术方案。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禁食期间需要特别注意血糖监测。长时间禁食可能导致低血糖,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等方式维持血糖稳定,既保证禁食要求,又避免出现低血糖昏迷等危险情况。

五、禁食期间的应对:科学方法缓解不适

很多患者担心长时间禁食禁水会饥饿、口渴,其实掌握科学方法可缓解不适。术前一天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能保证营养且减轻胃肠负担,减少饥饿感。对于口渴,可用湿润棉签擦拭口唇,或隔段时间含一小口水湿润口腔后吐出,既不违反禁食要求,又能缓解不适。

麻醉前禁食禁水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关乎患者生命健康。一块饼干、一口水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严格遵医嘱,勿抱侥幸心理。做好术前细节,才能为手术顺利和术后康复打基础。如有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确保自身安全。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麻醉禁食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