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养生 切忌大喜大悲
立夏后,各地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活跃,体能消耗加大,出汗增多,心脏负担加重。中医养生强调,夏季养生不仅要通过饮食调养身体,还要注意调节心情,保持心情舒畅。
养生重在心脏保养
头痛、失眠、烦躁、坐立不安……一到夏天,很多人就感觉浑身不适、萎靡不振,这跟心脏的承受度有关。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老年人在夏日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积,预防心脏病发作。
中医认为,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机体免疫功能较为低下。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增多,有人甚至因此猝死。所以,人们在夏季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做好自我调节,重点关注心脏保养,要做好“精神养生”,空闲时可以多画画、写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
多吃水果,少喝冷饮
立夏过后气温升高,由于出汗增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吃水果,少喝冷饮。事实上,水果也有性味寒凉的区别。肠胃不好的人,最好选择“温和”一点的水果,不要太甜,也不要太酸。虚寒体质以及胃寒、胃溃疡的患者,最好少吃西瓜、香瓜等寒凉食物。
很多人夏季喜欢喝冷饮代替白开水,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因为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此外,夏季气温高,人体水分的补充和保持很重要,保持体内足够的水分可以清洗肠道,预防上火。
中医认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夏季吃些苦菜、苦瓜等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夏天常食苦瓜,能调和脾胃,清除疲劳,醒脑提神,对中暑、胃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要晚睡早起+午休
夏天,很多人经常晚睡早醒,由于睡眠不足,白天常常打盹。13时至15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人们容易出汗,出现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等情况。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根据节气变化,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此外,尽量养成午睡习惯。不少老人晚上睡眠不足,更需要午睡。中午没午睡习惯的人,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在中午加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