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如何平稳过冬?
冬季是慢阻肺患者最难熬的季节。寒冷空气刺激、空气污染加重、病毒细菌活跃,都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导致咳嗽加剧、痰液增多、呼吸困难,甚至需住院治疗。本文结合临床指南与患者经验,为患者提供冬季生存指南,助力科学防护、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一、防寒保暖:给呼吸道穿上“防护衣”
1. 外出“全副武装”
冬季外出要穿保暖衣物,尤其注意颈、胸、背保暖,围巾、帽子、口罩是必备“三件套”。
口罩不仅能阻挡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避免引发气道痉挛,还能过滤部分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
2. 室内温湿度平衡
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40%-60%。因为温度过高会使空气干燥、刺激呼吸道,湿度过低可能引发口干、咳嗽。使用加湿器需每日换水并清洗,防止细菌滋生,也可通过悬挂湿毛巾、放置水盆等方式增加湿度。
3. 避免温差骤变
从室内到室外,可在门口过渡区域稍作停留,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洗澡前预热浴室,洗澡后及时擦干身体、吹干头发,以防着凉。
二、预防感染:筑牢免疫防线
1. 接种疫苗
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是慢阻肺患者“冬季保护伞”。建议慢阻肺患者建议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和23价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50%以上呼吸道感染风险。
2. 远离人群密集场所
冬季商场、地铁等密闭空间空气流通差,病毒浓度高。慢阻肺患者应尽量避免前往此类场所,如需外出,可选择人少的时段,并缩短停留时间。
3. 严格手卫生
病毒可通过手接触口鼻进入呼吸道。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需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也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触摸眼睛、口鼻。
三、科学用药:稳定病情的基石
1. 规律使用吸入药物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和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是慢阻肺稳定期核心治疗药物。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即便症状缓解也勿擅自停药。例如,噻托溴铵应每日晨起使用,用药后屏气5-10秒,使药物充分沉积于气道。
2.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是急性发作时的“救命药”。患者应随身携带,并定期检查药物有效期。若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液变黄或带血、发热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3. 定期复查肺功能
冬季每1-2个月复查一次肺功能,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若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超过20%,需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治疗。
四、适度运动:增强肺功能的“天然药”
1. 选择室内低强度运动
冬季推荐太极拳、八段锦、呼吸操等运动。以太极拳为例,其缓慢深长呼吸可增强膈肌力量、改善通气功能。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20-30分钟,以不疲劳为宜。
2. 运动前充分热身
运动前,先进行5-10分钟热身,如原地踏步、伸展手臂,以防突然剧烈运动引发气道痉挛。运动时,采用“鼻吸口呼”方式,以减少冷空气直接刺激。
3. 家庭氧疗的辅助作用
极重度慢阻肺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₂)≤55mmHg或是动脉血氧饱和度(Sao₂)≤88%)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吸氧≥15小时)可提高生存率,普通患者也可在运动后或夜间睡眠时短期吸氧以缓解缺氧症状。
五、饮食调理:营养支持不可少
1. 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慢阻肺患者能量消耗大,需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同时补充维生素C(柑橘、猕猴桃)、维生素D(蛋黄、蘑菇)和锌(坚果、瘦肉),增强免疫力。例如,每日可饮用一杯牛奶、食用一个鸡蛋和200克新鲜蔬菜。
2. 避免刺激性食物
辛辣、油腻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冬季应少吃火锅、烧烤等食物,多选择清蒸、炖煮的烹饪方式。
3. 少量多餐,保持水分
慢阻肺患者呼吸费力,进食过多易导致腹胀。建议每日分5-6餐进食,每餐七分饱。同时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稀释痰液。
六、情绪调节小贴士
冬季易情绪低落,建议多与亲友交流,参加病友会,培养兴趣爱好,每日10分钟呼吸练习(吸4-屏4-呼6)。
七、危险信号识别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气短明显加重,即使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
口唇、指甲发紫,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咳嗽剧烈、痰量骤增且呈脓性,伴有发热(体温≥38℃);
意识模糊、精神萎靡或下肢水肿加重。
防寒保暖是基础,预防感染是关键,规律用药是保障,适度运动是助力。与医生密切沟通,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让呼吸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