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关于糖尿病,这些科普知识请查收

关于糖尿病,这些科普知识请查收

邓志华 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23日 10页 2016 海报 复制链接

糖尿病,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疾病,正悄悄地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它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糖友”的行列。了解糖尿病,才能更好地预防它、控制它,与它和平共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奉上一份关于糖尿病的“干货”科普,请您查收!

什么是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这种理解并不全面。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核心问题是血糖调节失衡。这种失衡可能是因为:

1.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腺这个“血糖调节器”罢工了,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帮助血糖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2.胰岛素抵抗: 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使胰岛素分泌正常,也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3.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胰岛素是身体里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葡萄糖(血糖的主要成分)从血液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一旦胰岛素“失灵”,葡萄糖就无法顺利进入细胞,大量堆积在血液中,导致血糖升高。

长期高血糖会对全身各个器官造成损害,特别是血管、神经、肾脏、眼睛和心脏,引发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的“类型密码”:1型、2型,还有特殊型

糖尿病并非只有一种类型,而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疾病组成。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

1型糖尿病: 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患者通常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共同作用所致。常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相关。

此外,还有妊娠期糖尿病和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基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等。

危险信号:身体在“呼救”,你听到了吗?

糖尿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时才偶然发现血糖升高。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三多一少”): 这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2.疲乏无力: 血糖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导致身体乏力。

3.视力模糊: 高血糖会影响眼睛的晶状体,导致视力模糊。

4.伤口难愈合: 高血糖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能力,容易发生感染。

5.皮肤瘙痒: 高血糖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

6.手脚麻木: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神经,导致手脚麻木、刺痛。

7.反复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如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血糖检查。

诊断糖尿病:“金标准”是什么?

诊断糖尿病,不能只凭一次血糖升高就下结论,需要进行规范的检查:

1.空腹血糖(FPG): 至少8小时未进食后测量的血糖。

正常值:<6.1 mmol/L

糖尿病诊断标准:≥7.0 mmol/L

2.餐后2小时血糖(2hPG): 从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后测量的血糖。

正常值:<7.8 mmol/L

糖尿病诊断标准:≥11.1 mmol/L

3.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常值:<6.5%

糖尿病诊断标准:≥6.5%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需要重复两次才能确诊糖尿病。此外,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其他检查方法。

预防糖尿病:从生活方式入手

虽然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

健康饮食:

①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②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

③ 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鱼类、坚果、橄榄油)。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查。

管理糖尿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确诊糖尿病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饮食治疗: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保持血糖稳定。

运动治疗: 坚持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拥抱健康生活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科学管理,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请记住,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爱自己,拥抱健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糖尿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