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传统智慧:中医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传统智慧:中医如何防治手足口病?

邱亮 浏阳市大瑶镇中心卫生院
2025年07月23日 17页 1158 海报 复制链接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特征。在中医看来,手足口病属于“时疫”“湿温”范畴,多由外感湿热邪毒所致。中医在防治手足口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食疗、推拿等自然疗法,能有效预防和缓解病情。

一、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的发生与气候因素、儿童体质密切相关。夏秋季节,气候湿热,湿热邪毒容易侵袭人体。儿童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较弱,容易受到湿热邪毒的侵袭。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脾主四肢肌肉,邪毒蕴于肺脾,外发于肌肤黏膜,就会出现发热、疱疹等症状。若邪毒进一步深入,还可能出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等重症表现。

二、中医预防方法

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主要从调理体质、避邪防毒入手。

起居调理: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温度在22-26℃,湿度在 50%~60%。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3-6岁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薏米、冬瓜、苦瓜等。家长可以给孩子煮一些绿豆汤,取绿豆50克,加水适量,煮至绿豆开花即可,放温后饮用;也可以做薏米粥,取薏米30克,大米20克,一起煮粥,有助于清热利湿。

中药预防:对于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的儿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药进行预防。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可取金银花6克、连翘6克、板蓝根6克,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代茶饮用,每日1剂,连续服用3~5天,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作用。

三、中医治疗方法

一旦孩子患上手足口病,中医会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辨证论治,采用内服中药、外用药物、食疗、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内服中药: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会选用不同的方剂。如果是邪犯肺脾证,表现为发热轻微、流涕咳嗽、口腔及手足部出现疱疹,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可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方剂组成包括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等,具有清热解毒、化湿解表的作用;如果是湿热蒸盛证,表现为高热不退、疱疹密集、口腔溃疡疼痛明显、烦躁不安等症状,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由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等组成,具有清热凉营、解毒祛湿的作用。

外用药物:对于口腔疱疹疼痛明显的孩子,可以使用西瓜霜喷剂,每次向口腔内喷洒少许,每日3~4次;也可以用锡类散涂抹口腔,能缓解疼痛、促进疱疹愈合。对于手足部的疱疹,可取金银花 10 克、野菊花10克、紫草10克,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放温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食疗方法:食疗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对于发热、口腔疱疹的孩子,可以食用梨汁,将新鲜梨洗净切块,榨汁后饮用;也可以喝藕汁,取新鲜莲藕,洗净后榨汁,有助于清热利咽、生津止渴。如果孩子伴有食欲不振,可以给孩子吃一些山药粥,取山药20克,大米30克,一起煮粥,或做小米粥,能健脾养胃。

推拿疗法:推拿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达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缓解症状的目的。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可以按摩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2分钟;曲池穴位于肘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按揉,每次1~2分钟;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方,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用拇指指腹按揉,每次1~2分钟。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孩子感到轻微酸胀为宜,每次推拿10~15分钟,每天1~2次。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手足口病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家长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或进行推拿,以免延误病情。如果孩子症状较重,如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在防治手足口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体质、辨证施治等方法,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家长可以了解和运用这些传统智慧,帮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困扰,让孩子健康成长。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医​手足口病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