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破伤风!破伤风患者护理全攻略
破伤风梭菌属于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灰尘等介质中,可通过皮肤与黏膜伤口、手术操作、开放性骨折等感染途径进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下大量增殖并释放神经毒素,诱发急性感染性疾病。典型症状以肌肉痉挛、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症状为主,部分伴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为提高破伤风患者科学诊疗效果,对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尤为必要。
一、破伤风
破伤风是常见急性特异性感染,致病菌存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感染途径与皮肤黏膜伤口、表面伤口、开放性骨折等有关,其发生与细菌毒力、数量、人体免疫力、伤口缺氧等相关。伤口坏死组织多或引流不畅易形成缺氧环境,增加感染风险。痉挛毒素引发阵发性痉挛,溶血毒素致心肌损害。前驱症状为头晕、咀嚼无力等,持续 12 - 24h,发作期有肌肉紧张性收缩、阵发性痉挛,易被光、声刺激诱发。预防关键是打破致病菌生长繁殖链条,如及时接种疫苗、清洁伤口、保持通风干燥、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污染物。
二、破伤风护理
(一)伤口处理
(1)对于大量细菌污染和脏的伤口,推荐进行伤口清理,在容易实施并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伤口内的刺激性异物或污物应尽可能在现场去除。在野外条件下,饮用水可作为首选的伤口冲洗液。
(2)伤口冲洗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应尽早实施。建议使用高压冲洗(6-12PSI,1PSI=6.895kPa),以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尤其适用于开放性骨折,应保障不少于1000ml的伤口冲洗量。除了存在狂犬病暴露风险的伤口,不推荐在伤后冲洗后使用其他制剂。
(二)基础护理
隔离破伤风患者病室,隔绝声、光刺激以避免诱发阵发性痉挛,安排专科医护人员护理。医护人员在解痉剂后集中护理操作以保证患者睡眠质量,同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加强口腔、皮肤护理等基础工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用约束带防坠床或自伤。此外,破伤风会大量消耗营养物质,需根据患者饮食需求和爱好进行营养支持,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流食为主,必要时采取鼻饲或输液等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为患者创造舒适病房环境,促进康复。
(三)呼吸道管理
若破伤风患者抽搐频率较为频繁,且药物控制效果不甚理想,可尽早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人工辅助呼吸。其次,控制痉挛发作后需协助其开展翻身、叩背操作,必要时应用吸痰装置。为便于痰液咳出或吸出,医疗工作者可依据破伤风患者实际情况开展雾化吸入治疗,并加强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护理工作,全程贯彻无菌理念,降低感染风险。
(四)心理护理
破伤风患者无法适应自身角色转换,加之阵发性痉挛的发作,易滋生心理应激反应。医护人员需评估患者恐惧、抑郁程度,分析诱发因素,借助科普视频、宣教手册、二维码手册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破伤风病因、治疗、潜在风险等,强调外界刺激对于疾病的干扰。其次,评估破伤风患者面部表情、言语表情等变化,并测量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应用陪伴技巧、非语言行为减轻破伤风患者身心负担,并帮助其制定树立信心的短期活动计划,帮助其寻求社会、家庭支持。
(五)免疫预防
破伤风的预防主要依赖于抗体,并且只能通过一级预防(主动免疫)或二级预防(被动免疫)实现,而生活中使用二级预防占大多数。
破伤风的一级预防指将含有TT成分的疫苗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预防破伤风感染的措施。其特点是起效慢,从未接受过破伤风疫苗免疫的患者需要连续注射3剂才能达到足够的抗体滴度;如果未完成全程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小于5年,但全程免疫后的作用持续时间可达到5-10年,在全程免疫后进行加强免疫,其作用持续时间可达10年以上。
破伤风的二级预防主要用于破伤风的治疗和短期的应急预防。其特点是产生效应快,输入后立即发生作用;但免疫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2-4d(TAT)或2-3周(TIG,半衰期25d)。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为6-12d,根据其发病机制,伤后24h之内甚至稍晚应用破伤风免疫制剂均能起到预防作用;即使发病,症状也应该较轻。若已出现破伤风或其可疑症状时,也应及时进行被动免疫,但对破伤风的预防作用有限。因此,建议尽早使用,但只要未发病,伤后2周内应用TAT均应视为有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破伤风梭菌可隐藏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但只要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感染途径,并针对性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加强基础护理,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可有效避免破伤风威胁广大民众生命安全。此外,需加大破伤风发病原因、预防知识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为公众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