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从哪来?绿色通道怎么走?脑梗护理全知道!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某处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损伤的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脑梗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面对脑梗,我们需要了解它的来源、急救的关键路径——绿色通道,以及科学的护理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脑梗从哪来?
脑梗是脑血管堵塞引起的局部缺血,导致脑细胞缺氧坏死。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加速血管硬化,促进斑块和血栓形成,增加堵塞风险。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高血糖、吸烟等不良习惯也会加重血管病变。心房颤动等心脏病可导致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引发急性脑梗。糖尿病、肥胖、久坐等代谢异常状态也会提高风险,非专业颈部按摩,也有造成脑梗的风险。
二、绿色通道怎么走?
脑梗的治疗讲究“时间就是大脑”,因为脑组织缺血时间越长,损伤越严重,恢复越困难。研究显示,发病后4.5小时内接受溶栓治疗,预后明显改善,因此建立快速高效的急救绿色通道至关重要。
所谓“绿色通道”,是指从患者发病到医院诊治全过程中,优化流程、减少延误的快速救治机制。一旦出现脑梗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突发头痛或意识不清,应立刻拨打120。急救人员在现场初步判断后,迅速将患者送往具备溶栓条件的医院,并提前通知医院做好准备。到院后,患者无需排队,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完成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等禁忌后,由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溶栓或取栓治疗。
整个流程中,急诊、神经科、放射科、检验科等多部门紧密协作,最大限度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绿色通道显著降低了脑梗造成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加强公众脑卒中识别和急救知识的宣传,并推动社区与医院建立高效联动机制。
三、脑梗护理全知道!
脑梗患者急性期的治疗结束后,科学有效的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生命体征监测与早期发现异常
脑梗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神志状态等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波动容易引起病情变化,护理人员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同时注意观察肢体运动情况,防止出现新的神经损伤。
还需特别注意有无突发头痛,呕吐,出现以上情况,警惕,脑梗死出血转化,一不留神,形成脑疝,后果危及生命
2.良肢位摆放与防止压疮
患者多有肢体偏瘫或活动受限,应采取科学的体位摆放,避免关节挛缩和压疮发生。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高危部位如骶尾部、足跟加强护理。
3.吞咽(防误吸/窒息)与饮食护理
脑梗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误吸易导致肺炎,影响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指导其采取合适的进食体位,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食物性状,如中稠、高稠、普通饮食等;同时根据合并基础疾病调整饮食结构,例如低盐低脂饮食(控盐控油)、糖尿病患者需控糖、高尿酸患者需控制嘌呤摄入(避免高汤、豆制品、啤酒、海鲜等)。对于吞咽困难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经鼻胃管或肠管进行营养支持,此时需加强管道护理,掌握正确的管饲方法,指导并督促家属规范操作,预防误吸或窒息。此外,吞咽障碍患者禁止食用发糕等发酵类面食,进食时应小口、缓慢,确保安全吞咽。
4.康复功能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包括肢体被动活动、肌力训练、言语和吞咽训练等。护理人员应配合康复治疗师,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不仅依赖康复师的指导,还需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利用康复师之外的时间,借助一切可用的器具,共同协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5.预防并发症
脑梗患者易发生肺炎、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气道通畅,定时口腔清洁,合理安排导尿及抗凝预防措施。
6.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脑梗患者及家属常有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支持,缓解其压力,鼓励积极面对疾病。家属的陪伴与支持是患者的重要精神支柱,患病期间家属的作用尤为关键。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
结语
脑梗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了解脑梗的病因有助于我们做好预防工作。面对脑梗急性发作时,快速启动绿色通道,争取黄金治疗时间是救治的关键。治疗后的科学护理不仅能促进患者康复,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