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儿童麻醉中的家长陪伴:利与弊

儿童麻醉中的家长陪伴:利与弊

刘琴 自贡市妇幼保健院
2025年07月09日 19页 2800 海报 复制链接

儿童在接受麻醉前往往感到极度恐惧,家长的陪伴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在场可以减轻孩子的焦虑,帮助他们更平和地接受麻醉过程,减少术后的负面情绪,但是家长的情绪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无意中传递给敏感的孩子,增加他们的紧张感。理解这些利弊有助于家长做出最佳选择,确保孩子在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1“别怕宝贝!”——家长陪伴的神奇安抚力

孩子即将接受手术时,最揪心的时刻莫过于要和父母分开的那一瞬间,面对陌生的环境、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冰冷的器械,年幼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抗拒。这时候,如果允许家长进入麻醉诱导室陪在身边,就能起到非常关键的情绪安抚作用。研究发现,在熟悉的亲人陪伴下,孩子的紧张感会明显减轻,哭闹时间缩短,对麻醉的接受度也更高。,这种“陪伴式入眠”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快地进入麻醉状态,还能减少术后情绪波动、噩梦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是对于三到六岁的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与父母建立强烈依恋关系的阶段,突然被单独留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在熟悉的人怀里安静入睡,是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手术第一步的重要方式。
2当心!家长的眼泪可能“传染”紧张

虽然家长的陪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焦虑,但如果家长自身情绪不稳定,反而可能把不安“传染”给孩子。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即将被推进手术室时,内心难免紧张甚至悲伤,有的甚至忍不住流泪或说话颤抖,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都会被敏感的孩子捕捉到,加剧他们的恐惧。儿童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其实很强,尤其在面临未知状况时,他们会本能地观察父母的反应来判断是否安全。如果家长表现得慌乱、难过或者过度安慰,孩子就会意识到“这件事一定很可怕”,进而变得更加抗拒和哭闹,影响麻醉的顺利进行。家长情绪失控还可能干扰医护人员的操作节奏,延长麻醉诱导时间,增加风险,所以在决定是否陪同进入麻醉室之前,家长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尽量保持镇定、用温和但坚定的态度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发挥陪伴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成为额外的压力来源。

3手术室的“隐形墙”:为啥有时不能陪?

尽管家长的陪伴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医院和手术类型都允许家属进入麻醉区域,这背后有很多现实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医疗环境的特殊性。手术室是一个高度无菌的空间,任何外来人员的进入都会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来说,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旦发生术后感染,后果将更加严重;手术室内空间有限,医护人员需要在狭小区域内快速而有序地完成各种操作,包括插管、监测生命体征、调整麻醉深度等,若再加入非专业人员,可能会影响抢救效率,甚至造成意外碰撞或误触设备;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急诊手术、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状况,都需要迅速决策和处理,此时让家长在场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出于对孩子整体安全的考虑,医院通常会根据手术类型、患儿年龄、麻醉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估是否允许家长陪同,这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医学规范下的必要安排。

4提前练“勇敢游戏”:替代陪伴的妙招!

当家长无法亲自进入手术室陪伴孩子时,也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等待,其实提前做好术前心理建设,同样可以有效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和分离焦虑。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或“勇敢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手术流程,消除未知带来的恐惧,比如可以在家里模拟去医院看病、打针、睡觉的情景,告诉孩子麻醉就像“睡一觉”,醒来之后手术就结束了;也可以借助绘本、动画片等形式,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整个过程。一些医院还会提供“术前访视”服务,由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或护士向孩子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使用的设备以及他们会经历的事情,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有些医院甚至允许孩子在等候区玩玩具、画画,分散注意力,以更平和的心态迎接手术。通过这些方法,即使家长不能一直陪在身边,也能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更好地配合治疗,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过程。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儿童麻醉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