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不是“小毛病”,关于心房颤动,你需要知道的事
生活中,不少人在体检或因其他不适就医时,被查出患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些人认为只是偶尔心跳乱了几下,算不上大问题。然而,房颤并非“小毛病”,它不仅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接下来,就带你深入了解房颤,掌握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知识。
一、认识房颤:心脏的“异常律动”
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这一过程由心脏的“指挥中心”——窦房结控制,从而形成稳定、规则的心跳节律。而房颤发生时,心脏的电活动变得紊乱,心房不再进行规律收缩,而是以每分钟350-600次的极快频率颤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在心房内淤滞。
从发病特点来看,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永久性等类型。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短,可自行终止;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永久性房颤不是无法恢复窦性心律,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不再节律控制。不同类型的房颤,治疗方式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二、警惕信号:房颤的常见症状
房颤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最典型的表现是心悸,感觉心脏跳动加快、不规则,如同“小鹿乱撞”,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剧。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患者容易感到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会眼前发黑、晕倒。此外,房颤还可能引发心绞痛,出现心前区疼痛,这是因为心脏缺血导致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会有明显症状。有些患者可能毫无察觉,直到发生严重并发症才被发现。这种“无症状房颤”更具隐匿性和危险性,因此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尤为重要。
三、致命威胁:房颤的严重危害
房颤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发脑卒中。由于房颤时心房颤动,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当堵塞脑血管时,就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脑卒中致残率、致死率更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除了脑卒中,房颤还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长期的心房不规则颤动,会使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脏逐渐扩大,泵血能力进一步下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同时,房颤还可能导致心脏性猝死,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四、科学诊断:发现房颤的关键手段
若怀疑患房颤,应及时就医检查。常用诊断方法为心电图检查,可快速捕捉心脏电活动,明确房颤及类型。阵发性房颤患者发作不规律,常规心电图难捕捉异常,可用动态心电图(Holter),患者需佩戴小型记录设备24小时以上记录电活动,提高检出率。此外,心脏超声检查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多管齐下:房颤的综合治疗方案
目前,房颤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一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二是应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预防血栓、降低脑卒中风险;三是用控制心室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非药物治疗中,常用导管消融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送入心脏,用射频电流等破坏异常电活动部位恢复心律。病情复杂、药物和导管消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外科迷宫手术,切断异常电传导通路恢复正常节律。
六、防患未然:房颤的预防措施
预防房颤,首先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坚持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降低房颤发生风险。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房颤的发病几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服药治疗至关重要。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学会释放压力,也有助于心脏健康。
房颤绝不是可以忽视的“小毛病”,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无论是否患有房颤,都应该重视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对房颤还有其他疑问,或想了解更多心脏健康知识,欢迎随时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