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提醒:癫痫发作时,这3个动作千万不能做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全球约有5000万患者,我国发病率达5‰-7‰。在急诊护理中,公众对癫痫发作的应对方式存在诸多误区,某些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可能造成严重伤害。本文将系统解析发作期间必须杜绝的三大危险动作,并阐述科学护理的核心原则。
一、强行约束肢体:肌肉强直期的致命错误
当患者进入强直-阵挛发作阶段时,肢体可能呈现不规则的强直性收缩。此时若试图按压或捆绑四肢,将导致: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剧烈收缩的肌肉群可能因外力干预发生拉伤,甚至引发关节脱位、骨折。研究显示,不当约束导致的医源性损伤占比达23%。代谢紊乱加剧:限制运动会使体内乳酸堆积,延长发作后恢复期,增加脑部缺氧风险。心理创伤:患者苏醒后可能产生应激障碍,影响后续治疗依从性。
正确做法是迅速移除周边1米内的硬物、锐器,在关节处垫软布保护,保持自然体位直至抽搐停止。
二、塞入异物防咬舌:口腔操作的致命陷阱
公众普遍存在的"防咬舌"观念实为最大认知误区:
生理结构限制:人类舌根具有天然保护机制,完全咬断舌头的案例在医学文献中未见记载。
异物致伤风险:强行塞入毛巾、压舌板等物品可能造成:牙齿断裂(发生率达17%);牙龈撕裂;异物误吸入气道(占发作相关死亡的12%)。
气道管理冲突:口腔内置物会阻碍分泌物排出,增加窒息风险。
真正关键的操作是发作后将患者转为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而非干预口腔状态。
三、紧急人工呼吸:呼吸循环的错误干预
发作期间实施心肺复苏存在严重医学错误:
自主呼吸存在:癫痫发作时脑干呼吸中枢未受损,95%的患者仍保持有效通气,强行人工呼吸可能干扰正常呼吸节律。胸外按压禁忌:患者心脏并未停跳,按压会导致肋骨骨折、血气胸等创伤,研究显示误施CPR的并发症发生率达31%。发作后处理时机:抽搐停止后需观察5分钟再评估呼吸状态,过早干预可能诱发呕吐物反流。
正确的急救流程应聚焦于:记录发作时长、观察意识恢复情况、准备静脉通路(专业人员操作)。
四、发作后护理的关键要点
1.恢复期管理:抽搐停止后保持侧卧位30分钟,监测呼吸频率(正常应>12次/分)
2.用药指导:二次发作间隔<30分钟需使用地西泮直肠给药,禁止口服给药
3.体温监测:持续状态(>5分钟)可能引发恶性高热,需每15分钟测温
五、癫痫持续状态的紧急处置:与死神赛跑的黄金5分钟
癫痫持续状态(SE)是急诊医学中最危急的神经重症之一,定义为单次发作持续>5分钟或连续发作间期意识未恢复。这种状态死亡率达20%-30%,每延误1小时治疗,神经功能损伤风险增加3倍。
识别关键指标:时间阈值:用手机录像记录发作时长,超过5分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意识评估:轻拍肩部并大声呼唤,无反应即判断为意识障碍;呼吸观察:出现口唇发绀、呼吸频率<8次/分需立即处理。
紧急处理流程:立即拨打120,报告"癫痫持续状态"而非普通发作;建立静脉通路:专业人员需在3分钟内完成,首选咪达唑仑持续滴注;气道管理:放置口咽通气道(注意选择合适尺寸),接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体温控制:冰毯降温至35-36℃,每10分钟记录肛温。
六、日常预防的三大核心
1.用药依从性:70%的复发与擅自停药有关,需建立服药日记
2.睡眠管理:睡眠剥夺使发作风险增加3倍,建议固定作息
3.刺激规避:闪光刺激(如游戏、KTV)可诱发光敏性癫痫,需佩戴遮光眼镜
结语:
科学护理癫痫发作需要突破传统认知误区,建立基于循证医学的应急体系。记住"三不做"原则——不约束、不塞物、不乱救,配合规范的监测与记录,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随着智能医疗的发展,未来将实现从家庭到急诊室的无缝急救衔接,但当前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仍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