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需要吃药吗?

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需要吃药吗?

冉久举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2025年09月03日 30页 1312 海报 复制链接

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跳动节奏异常,就像一个通常精准的节拍器突然失调,这种情况可由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或电解质失衡等因素引发。虽然偶尔的心跳异常未必严重,但了解何时需要医疗干预至关重要。通过正确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心律,维持心脏健康,避免潜在风险。

1心脏为啥“乱跳”?揭秘背后的捣蛋鬼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精准的“节拍器”,它通过电信号来控制每一次跳动,让血液顺畅地流向全身,但是有时候这个“节奏”会被打乱,出现心跳忽快忽慢、漏跳、突然加速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律失常”。很多人在某一天突然感觉心脏“扑通扑通”地乱跳几下,其实并不一定就是严重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导致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外界刺激,比如长期熬夜会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大量饮用咖啡、浓茶或含咖啡因的能量饮料也会兴奋交感神经,诱发早搏或心动过速;此外,情绪波动大、精神压力高也是常见诱因之一,尤其是焦虑紧张时,心跳会不自觉地加快甚至出现短暂的紊乱。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甲状腺功能异常或者心脏本身存在结构性病变而引发心律失常,所以了解这些潜在的“捣蛋鬼”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前规避风险,避免心脏“失控”的情况频繁发生。
2药不能乱吃!什么情况才需“调心律”?

面对心律失常,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是不是要吃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用药治疗,也不是所有的“心跳乱”都意味着危险。医生在判断是否需要药物干预时,主要依据的是心律失常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对身体造成了实质性影响,例如有些人只是偶尔感到心脏“跳了一下”,做心电图检查发现是偶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没有明显不适,也没有结构性心脏病史,这种情况下通常不需要服药,只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即可。但如果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伴有明显的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了晕厥,那就说明已经影响到了心脏泵血功能,这时候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来稳定心电活动。还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或进行射频消融手术。

3警报!这些“乱跳”信号要立刻去医院!

虽然大多数心律失常属于良性、偶发的情况,但也有一些症状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提示你必须立刻就医,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最典型的就是突发的晕厥或眼前一黑、站立不稳,这可能是由于心跳突然变慢或暂停,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外伤或低血糖的情况下更应警惕;其次是剧烈胸痛伴随心悸、出汗、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急性心肌缺血或恶性心律失常的表现,如室速或室颤,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引发猝死;另外,如果心跳持续加快超过140次/分钟以上,且自己无法缓解,即使没有其他症状,也应该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接受检查,对于已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或家族中有猝死病史的人群来说,哪怕只是轻微的心慌、乏力,也不可掉以轻心。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危险信号,切勿拖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安静、平卧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4稳住心跳小妙招:吃好睡好心情好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管理在控制心律失常方面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还能帮助维持心脏的整体健康状态。首先,饮食方面要注意均衡营养,避免暴饮暴食,特别是晚餐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维持心电稳定;其次,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也非常关键,长期熬夜或失眠会让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诱发心律异常,因此建议每天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营造安静放松的环境;此外,心理调节同样不可忽视,过度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进而干扰心脏节律,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适当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高强度训练。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心律失常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