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被你忽略的一类致癌原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94年就将幽门螺杆菌(Hp)列为I类致癌原,明确其与胃癌的直接关联。《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2024年)显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约为50%,即平均每2人中就有1人感染;而未经治疗的长期感染者发展为胃癌的风险,较未感染者高出6倍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部分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出现严重胃部不适时才被发现,错失早期干预时机。
一、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紧密关联
幽门螺杆菌通过持续损伤胃黏膜,促使胃部病变逐步发展为胃癌,这一过程被称为“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黏膜病变进展链”。
初期:破坏胃黏膜屏障
幽门螺杆菌凭借分泌尿素酶产生氨中和胃酸,得以在胃内强酸环境存活。其释放的VacA、CagA等毒素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仅偶有腹胀、反酸,常被误认“消化不良”。
中期:诱发癌前病变
持续感染下,胃黏膜炎症迁延,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固有腺体减少、功能衰退,进而出现肠上皮化生,即胃黏膜被肠道样细胞替代,这是典型癌前病变。《中华消化杂志》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年肠上皮化生转化率约1%,而肠上皮化生者胃癌发生率达普通人群10-15倍。
后期:推动癌变发生
当肠上皮化生进展为“异型增生”,便进入癌前病变晚期,细胞癌变风险剧增。若未及时干预,异常细胞持续增殖,突破黏膜层形成早期胃癌,进而发展至中晚期。临床研究证实,我国最常见的肠型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
二、根除治疗:阻断癌变的核心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2023年版)》推荐:无禁忌证的阳性感染者均应根除治疗。这不仅能有效缓解胃炎、降低溃疡复发,更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一)根除治疗的“黄金时机”
治疗时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果息息相关。研究证实,胃黏膜未萎缩、肠化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大幅降低胃癌风险;即便已患轻度萎缩性胃炎,及时根除也能有效延缓病情恶化。而当疾病进展至中重度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根除治疗虽可减慢癌变,但难以逆转病变,因此早检测、早治疗至关重要。
(二)不及时治疗的多重危害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不仅限于胃癌,还会引发肠胃疾病、导致消化不良,且具有传染性,尤其威胁儿童健康。其通过“口-口”“粪-口”传播,给家庭带来健康隐患。
三、幽门螺杆菌:如何检测与治疗?
(一)常见检测方法:无创、精准可选择
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分为“无创检测”和“有创检测”,感染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尿素呼气试验(碳13/碳14)是常用无创检测,受检者空腹口服标记尿素试剂后静坐吹气即可,适合普通筛查;粪便抗原检测通过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判断感染,准确率约85%,适用于无法配合呼气试验的特殊人群;胃镜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为有创检测,取胃黏膜组织判断感染并观察病变,适合胃部不适或排查胃癌者。
(二)规范治疗方案:“四联疗法”是主流
目前我国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四联疗法”,即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1种铋剂联合用药,按疗程服用。例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具体用药需医生根据患者过敏史、地区耐药情况调整)。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勿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产生耐药性;轻微腹泻、口苦多为正常反应,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治疗结束4-8周后,需通过尿素呼气试验复查,确认根除效果。
四、治疗后预防:降低复发与传播风险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仍需做好预防与监测: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家庭用餐采用公筷制,禁止口对口喂食。出现胃痛、反酸等症状应及时复查;有胃癌家族史或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每年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胃镜检查。同时,减少服用伤胃药物,控制辛辣、烫食摄入,保持规律作息。幽门螺杆菌虽为一类致癌原,但感染并非必然发展为胃癌,及时筛查、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癌变。建议全家共同检测,发现感染立即治疗,防止交叉感染,守护胃部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