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发炎”怎么办?护士告诉你怎么做!
在医院里,经常会遇到因为腹痛难忍被送来急诊的患者,经过检查,其中不少人被诊断为胰腺炎。胰腺这个藏在身体深处的器官一旦 “发火”,带来的疼痛足以让人难以忍受,甚至会危及生命。作为临床护士,我在护理胰腺炎患者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让大家对胰腺炎的护理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在面对这种疾病时多一份从容。
一、认识胰腺炎:了解敌人才能更好应对
胰腺是关键的消化和内分泌器官,分泌胰液和调节血糖的激素。胰液异常激活可导致胰腺自身组织被消化,引发胰腺炎。
胰腺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胰腺炎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和相关症状,常见诱因包括饮食不当和胆结石。慢性胰腺炎病程长,反复腹痛,可能伴有消化不良、脂肪泻和糖尿病。
二、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护理重点
(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后,护士会第一时间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因为胰腺炎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能为医生的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同时,护士还会观察患者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恶心、呕吐的频率和呕吐物的性状,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二)严格的饮食管理
“病从口入”在胰腺炎患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严格禁食禁水,这是为了减少胰液的分泌,让胰腺得到充分休息。有的患者可能会觉得口渴难耐,这时护士会用棉签蘸水湿润患者的口唇,或者让患者含漱少量清水,缓解不适。禁食禁水期间,患者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当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腹痛减轻,血尿淀粉酶下降后,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恢复饮食。一开始先从少量的温开水或米汤开始,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如无异常,再逐渐过渡到低脂流食(如稀藕粉、去油肉汤)、低脂半流食(如米粥、软面条),最后恢复到低脂、低蛋白、清淡易消化的普通饮食。整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避免一次进食过多或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导致病情反复。
(三)疼痛护理
胰腺炎引起的疼痛让患者非常痛苦。除了使用止痛药,护士还会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屈膝侧卧,以减轻腹部张力和疼痛。通过聊天、播放音乐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也能减轻疼痛。对于疼痛剧烈、情绪紧张的患者,护士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急性胰腺炎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胰腺脓肿、假性囊肿、感染等。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寒战、腹痛加剧等感染症状,以及有无呼吸困难、少尿、无尿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还会定时协助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三、慢性胰腺炎的护理要点
(一)饮食与生活方式管理
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饮食需要长期严格控制。要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辣椒等;戒烟戒酒,减少对胰腺的刺激。建议患者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低脂、高蛋白的食物,如鱼肉、鸡肉、豆腐等。同时,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都有助于稳定病情。
(二)血糖监测与管理
由于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很多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血糖异常。护士会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血糖仪,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三)定期复查与自我观察
慢性胰腺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查血尿淀粉酶、血糖、腹部超声或 CT等项目,了解病情变化。在家中,患者要学会自我观察,如注意腹痛的发作频率、程度和伴随症状,有无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四、胰腺炎患者家属的护理支持
胰腺炎患者康复需家属支持和照顾。家属应理解患者痛苦和情绪,给予关心和鼓励。饮食上,遵医嘱准备合适食物;协助日常生活护理,如翻身、洗漱;督促服药、定期复查。家属也需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护理能力,助患者战胜疾病。
尽管胰腺炎是严重疾病,了解其特点和科学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康复。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增进对胰腺炎护理的全面了解。如有疑问,欢迎咨询医护人员,共同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