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孩子的血常规,有哪些“宝宝专属”的参考值?
老年模式

孩子的血常规,有哪些“宝宝专属”的参考值?

叶兴 绵阳市中医医院
2025年09月10日 11页 2619 海报 复制链接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它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来反映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尤其对贫血、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孩子的血常规参考值和成人不一样?

孩子的身体正在快速生长发育,各个系统也在不断成熟,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和比例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红细胞: 胎儿时期,红细胞数量很高,出生后会逐渐下降,然后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白细胞: 新生儿时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都比较高,随着月龄增长,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白细胞总数也趋于下降。

血小板: 相对而言,血小板的参考值在不同年龄段波动幅度较小,但新生儿时期可能偏高一些。

这些“宝宝专属”的参考值,你需要了解!

以下是血常规中几个关键项目,在不同年龄段宝宝中的参考值差异,以及它们可能反映的意义(请注意,具体数值可能因检验方法、批次、试剂不同而略有差异,准确判断请以医生和检验科提供的参考范围为准):

1. 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

作用: 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携氧蛋白。它们的数量和功能直接关系到身体是否有贫血。

宝宝的特点:

① 新生儿: 出生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高(胎儿时期为适应宫内低氧环境),出生后几周内会生理性下降,然后逐渐回升。

② 6个月-2岁: 是婴幼儿贫血的高发期,需要特别关注。

异常信号:

①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低: 可能提示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②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 可能与脱水或某些血液病有关。

2. 白细胞(WBC)和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作用: 白细胞是身体的“防御卫士”,主要负责抵抗感染。白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

宝宝的特点:

① 新生儿(0-3天): 白细胞总数很高,约(5-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也高,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因为刚出生时面临多种感染风险。

② 1周-1月: 白细胞总数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成人,约(3-15)×10^9/L,淋巴细胞比例开始上升。

③ 1岁-6岁: 白细胞总数继续下降,约(4.5-13.5)×10^9/L,淋巴细胞比例常高于中性粒细胞。

④ 6岁以上: 逐渐接近成人参考值(约4.0-10.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再次超过淋巴细胞。

异常信号:

白细胞总数升高:

① 细菌感染: 通常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升高。

② 病毒感染: 初期可能中性粒细胞升高,后期淋巴细胞会显著升高。

③ 其他: 炎症、过敏、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也可能引起升高。

白细胞总数降低: 可能与病毒感染(后期)、药物副作用、免疫缺陷等有关。

白细胞分类异常: 比例的改变比总数变化更能指示感染类型(细菌或病毒)或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过敏、白血病)。

3. 血小板(PLT)

作用: 血小板负责止血和凝血。

宝宝的特点: 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可能略高于成人,但一般波动范围不大。

异常信号:

① 血小板升高: 可能与感染、炎症、贫血、造血功能亢进等有关。

② 血小板降低: 是需要警惕的信号,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如病毒感染)、过敏反应、免疫性疾病,甚至白血病等。如果血小板显著降低,容易出现皮肤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血常规报告?

看“参考范围”: 报告上都会标明具体的参考范围,一定要与宝宝的实际数值进行对比。

关注“宝宝专属”的年龄特点: 了解不同年龄段宝宝的正常参考值是有差异的,不要简单地套用成人的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 最重要的一点! 血常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必须结合宝宝的年龄、症状(如发烧、咳嗽、腹泻、精神状态、食欲等)、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 如果宝宝有发烧、咳嗽,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这很可能提示细菌感染。但如果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比例高,则更偏向病毒感染。

“轻微”升高或降低不一定代表疾病: 有时生理性因素(如刚哭闹完、轻微脱水)也可能导致数值短暂异常,不必过度恐慌。

与历史结果对比: 如果方便,可以对比宝宝之前的血常规结果,观察数值的变化趋势。

咨询医生: 任何时候,对报告有疑问,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 医生会给出最权威的解读和建议。

总之,了解孩子血常规的“宝宝专属”参考值,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变成“半个医生”,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健康,不被报告上的数字过度惊吓,也能在必要时及时捕捉到疾病的早期信号。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血常规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