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其他孩子该怎么做好防护?
幼儿园晨检时,老师发现妞妞手心有几个小红点,嗓子也有些红肿。当天下午,同班的小宝开始发烧哭闹——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信号,却可能指向同一个威胁: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正在悄悄传播。当幼儿园发出相关通知,家长们的神经立刻绷紧。我的孩子接触过患儿吗?需要请假吗?该怎样保护孩子?别让恐慌占据上风。这两种常见于幼儿的传染性疾病虽易传播,但只要科学应对、及时行动,就能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的孩子们。
一、认识这两个“麻烦家伙”
它们都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孩子是高危人群,夏秋季尤其活跃。手足口病最明显的特征是孩子发烧后,口腔里(舌头、牙龈、脸颊内侧)、手心、脚心甚至屁股周围会出现小红点或小水疱,嘴里的小疱破了会疼得厉害,导致孩子不愿吃饭喝水。而疱疹性咽峡炎则表现为突发高烧,孩子喉咙深处能看到小白点或小溃疡,常因嗓子疼抗拒吞咽、流口水。它们的传播方式高度相似:主要通过接触病孩口水、疱液或粪便污染的玩具、毛巾等物品传播,健康孩子摸到后若吃手、揉眼鼻就会感染;近距离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处理病孩尿布后未洗手再接触口鼻,也是重要传播途径。
二、幼儿园:筑起第一道防线
老师发现孩子有发烧、精神差、口腔或手脚疹子等症状时,要立即带离教室到通风房间,并通知家长接走就医。确诊后应第一时间透明告知同班家长具体情况和防护要求,同时按规定上报。环境彻底消毒是核心环节:重点擦拭桌椅、门把手、玩具柜等常接触区域,使用按1瓶盖84消毒液加99瓶盖水的稀释液;塑料金属玩具需浸泡消毒30分钟,毛绒玩具暴晒,图书通风晾晒5天以上。同时保持教室长时间开窗通风,空调房每日至少开窗换气3次,每次30分钟。加强每日晨午检,仔细查看孩子口腔、手脚和体温,并追踪缺席原因。最关键的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严格执行饭前便后、玩玩具后洗手,用洗手液揉搓手心手背指缝至少20秒;咳嗽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反复提醒不把手或玩具放嘴里,避免揉眼抠鼻。
三、家庭:守护的最后堡垒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家长防护同样重要。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大人孩子用流动水和肥皂认真洗手,并更换外衣。家庭环境要重点清洁门把手、开关、遥控器等高频接触表面,卫生间保持干燥,马桶冲水前盖好盖子。严格监督孩子在家洗手习惯,提供专属餐具水杯并每日消毒。疾病流行期减少带孩子去人流密集场所,避免接触3岁以下婴儿。通过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每日户外活动提升孩子抵抗力。每天洗澡时检查孩子手心、脚心、屁股和喉咙有无异常,留意突然发烧、拒食、烦躁或口水增多等现象,稍有可疑立即就医并告知幼儿园疫情。
四、关键两点要记牢
为预防最危险的EV71型手足口病,强烈建议6个月到5岁的孩子,特别是3岁以下的小宝宝,及时接种EV71疫苗。虽然打了这个针不能保证不得其他类型的手足口病,但它能非常有效地抵挡最容易引发严重问题的EV71病毒,大大降低孩子病重的风险。万一孩子感染了,一定要隔离足够的时间,这对孩子自己恢复健康、保护其他小朋友都无比重要。具体来说:第一,要等孩子完全没症状了才行——烧彻底退了,嘴里的溃疡好了,身上手脚的小疹子也都结痂并且掉干净了。第二,从孩子刚开始不舒服那天算起,必须在家呆满整整14天,不能提前出去。这两条都做到了,最后还得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检查一下,确认是真的全好了,并且拿到医生开的“复课证明”,这样才可以重新回去上幼儿园或托班。遵守这些要求,既是保护刚刚康复、小身体还需要时间巩固的孩子,避免反复或感染别的疾病,更是对幼儿园里所有其他小朋友负责。
总之,幼儿园是孩子的小社会,病毒传播难以绝对避免。怕没有用,行动起来最有效。 当老师认真擦拭教室的每个角落,当家长耐心教孩子搓洗指缝,我们就在孩子周围建起坚实的健康防线。每一次仔细检查,每一次规范洗手,都在帮孩子养成受益终身的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