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卧床患者的皮肤保卫战:压力性损伤的日常防控实操指南

卧床患者的皮肤保卫战:压力性损伤的日常防控实操指南

甘翠丽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2025年04月16日 36页 2777 海报 复制链接

皮肤对于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抵御外界病菌的第一道防线,还能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对于卧床患者而言,保持皮肤健康更是关乎生活质量与康复进程的大事。

一、认识压力性损伤:皮肤的 “变质警报”

当皮肤长时间受到不当压力时,所面临的状况极为严峻。以卧床患者为例,其身体局部如臀部、背部、肘部等经常接触床面或椅子的部位,会持续承受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皮肤及其下方组织的血液循环会遭受严重阻碍。起初,皮肤外观会呈现发红迹象,这是皮肤组织因压力影响,微循环出现障碍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皮肤在发出 “求救信号”,警示我们需要对压力状况进行调整。倘若这种压力持续存在而未得到妥善处理,皮肤损伤将进一步加剧。首先会发展为水疱,这意味着皮肤的表皮与真皮之间已经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分离积液现象。若病情继续恶化,皮肤会出现破损、溃疡,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疼痛感受,还会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极易引发感染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康复进程。

1.压力性损伤的常见部位

不同卧床姿势,皮肤受压部位不同。长期平躺在床上,人体最容易受压的部位就是屁股(骶尾部)、后背(肩胛部)和后脑勺(枕部)。因为在平躺时,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集中在这些区域,与床面接触紧密,承受的压力较大。如果是侧躺,身体侧面的肩膀(肩部)、胯骨(髋部)和膝盖外侧就成为压力性损伤的 “重灾区”。侧躺时,这些部位支撑着身体的侧向重量,局部压力较为集中,血液循环容易受到阻碍。对于坐轮椅的患者,臀部和尾骨部位时刻面临压力威胁。患者坐在轮椅上,身体的重量主要由臀部和尾骨承担,与轮椅座位接触时间长且压力分布不均,使得这些部位极易因持续受压而出现问题。

2.压力性损伤的分级

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压力性损伤分为不同阶段。1期:皮肤完整,骨突部位出现压之不变白的红斑,最轻微,易恢复。2期:部分真皮层缺失,出现表浅溃疡或浆液性水疱,伤口床呈粉色或红色且湿润。3期:全层皮肤缺失,皮下脂肪层可见,可能有坏死组织、瘘管或潜行。

如果把压力性损伤比作水果变质的过程,1期损伤就像刚被轻压的苹果,只是表面发红,用手指按压时红色不会消退,但苹果的表皮仍然是完整的。2期损伤则如同苹果表皮开始出现“小水坑”,也就是水疱,水疱可能是完整的,也可能是破损的,一旦破裂,就会露出湿润的果肉,就像皮肤出现表浅的溃疡。3期损伤就像苹果烂到了果肉,表面的果皮已经完全破损,露出了里面的果肉,但还没有烂到果核,此时可以看到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或肌肉尚未暴露。

二、日常防控实操:给皮肤 “温柔呵护”

既然知道了压力性损伤的危害,那该怎么保护卧床患者的 皮肤呢?下面这些实操方法,就像给水果套上了 “保护罩”。

1.定时翻身:给皮肤 “松绑”

通常情况下,每 2 小时就应为卧床患者翻一次身,依次从平躺转换至左侧卧,再到右侧卧,如此循环往复。翻身过程中,切不可硬拉硬拽,需用双手稳稳托住患者的背部、臀部等易受压部位,缓慢挪动,防止擦伤皮肤。例如,李大爷因腿部骨折卧床,家人严格按照每 2 小时翻身一次的频率照料,有效避免了压疮的出现。

2.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坐垫:给皮肤 “减负”

对于卧床患者,应选择柔软、富有弹性且能有效分散压力的床垫,像充气床垫便是不错之选。它能够均匀地支撑患者身体,极大程度减少局部压力。对于坐轮椅的患者,坐垫同样关键。厚海绵或凝胶坐垫可使臀部压力分布更为均匀,从而避免局部压力过大。

3.保持皮肤清洁干爽:给皮肤 “洗个舒服澡”

每天需用温水为患者擦身,以此去除皮肤表面的汗液与污垢。但要特别留意水温,切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擦身完毕后,要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尤其要注意脖子、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这些部位容易藏污纳垢且较为潮湿,需格外小心擦干。若患者皮肤较为干燥,可适当涂抹无刺激的润肤霜,帮助皮肤保持水润弹性。

4.营养支持:给皮肤 “补充能量”

为卧床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至关重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这些食物能为皮肤的修复和再生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助力患者皮肤保持健康状态。

卧床患者的皮肤保卫战,需要我们时刻用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给卧床患者的皮肤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份舒适,少一份痛苦。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皮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