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横纹肌溶解护理,细节定成败

横纹肌溶解护理,细节定成败

冯利令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5年07月30日 44页 1759 海报 复制链接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由于横纹肌细胞受到损伤后,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大量释放到血液中而引发的急症。这种疾病起病较急,若救治不及时,这些释放出的物质会堵塞肾小管,进而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在对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过程中,细节的把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尤其是观察尿液颜色变化、精准调整输液速度、预防电解质紊乱等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至关重要。

一、尿液颜色:病情变化的“晴雨表”

肌红蛋白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标志性物质,当它通过肾脏进行排泄时,会使尿液呈现出特殊的颜色,而尿液颜色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出病情的轻重程度。

在发病初期,由于大量的肌红蛋白进入尿液,尿液常常会呈现出茶色或酱油色,这是该疾病较为典型的表现之一。此时,护理人员需要每1~2小时观察一次患者的尿液颜色,并准确记录排尿量。如果尿液颜色逐渐变浅,慢慢接近正常的淡黄色,这说明肌红蛋白正在顺利排泄,肾脏的负担在逐渐减轻,病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如果尿液颜色持续加深,或者尿量出现减少的情况(每小时少于0.5ml/kg),这很可能提示患者的肾功能受到了损伤,需要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用透明的容器来收集尿液,并且在自然光下进行观察,这样可以避免灯光对观察结果产生干扰,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血尿与肌红蛋白尿:血尿在静置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沉淀;而肌红蛋白尿通常呈现出均匀的茶色,两者可以通过尿常规检查进一步鉴别。

二、输液调控:平衡肾脏“负荷”与“保护”

输液是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核心手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快速补液来增加患者的尿量,从而促进肌红蛋白等有害物质的排出。但输液速度需要进行精准把控,既不能过快,以免增加心脏的负担,引发心力衰竭等问题;也不能过慢,否则会影响肌红蛋白的排泄效果,不利于病情恢复。

在疾病的急性期(发病后的 24-48 小时),需要快速为患者补液,通常情况下,对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会以每小时 1000~1500ml 的速度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其目标是使患者的尿量维持在每小时 300~500ml,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肌红蛋白的排出。护理人员需要使用输液泵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每 30 分钟记录一次滴速和患者的尿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状态,如果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可能是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导致心功能负荷过重,此时需要立即减慢输液速度,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当患者的尿液颜色逐渐恢复正常,且血液中肌红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后,就需要逐步减慢输液速度,过渡到维持量(每小时 500~1000ml)。在调整输液速度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肾功能等各项指标,避免突然减速导致尿量骤降,影响治疗效果。

三、电解质监测:守护内环境稳定

横纹肌细胞受到破坏后,会释放出大量的钾、磷等电解质,同时,由于肾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排泄功能下降,很容易引发高钾血症、高磷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而这些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危及患者生命。

在护理过程中,需每日监测患者电解质指标,重点关注血钾水平(正常 3.5~5.5mmol/L)。若血钾>5.5mmol/L,患者可能出现肌无力、麻木、心率减慢等症状,此时应限制香蕉、橙子等高钾食物摄入,并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葡萄糖胰岛素液等药物促进排钾。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常伴低钙血症,因肌细胞破坏后释放的磷与钙结合沉积,致血钙降低。若患者出现手足抽搐、肌肉痉挛,需警惕低钙血症,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补钙,避免盲目补钙加重钙磷结合,增加肾脏负担。

四、其他护理要点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肌肉二次损伤。翻身时动作轻柔,防止挤压受损肌群,加重损伤与疼痛。饮食上,疾病初期给予低盐、低蛋白、高碳水食物(如米粥、面条),减轻肾脏负担;肾功能稳定后,逐步增加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摄入,助力康复。

护理方面,定期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压疮;做好口腔清洁,鼓励自主进食患者多饮水促排尿排毒。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护理需 “眼观尿色、手控滴速、心念平衡”,精准观察与细致照护是康复关键。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