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要如何防控
多重耐药菌是因滥用抗菌药物、医院及环境感染等因素,导致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超级细菌”,因其耐药机制多样、传播能力强,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因此,了解多重耐药菌产生原因、危害,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尤为关键。
(一)多重耐药菌的成因
①滥用抗菌药物:在抗生素广泛使用的背景下,若患病人群自行服用抗生素,且用药剂量、频率未遵循医疗工作者的建议,将增加多重耐药菌产生风险。例如:部分感冒患者认为自身疾病与细菌感染有关,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自行服用抗生素,或抗生素使用剂量不足、疗程不够,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
②细菌变异:某些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基因突变获取耐药能力,并且不同细菌之间还可通过质粒传递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多重耐药菌产生风险。
③交叉感染:医院是多重耐药菌重要传播场所,由于侵入性操作可直接破坏患者的皮肤屏障,若临床护理操作消毒或手卫生不规范,将通过受污染的医疗器械、其他物品传播,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二)多重耐药菌的危害
①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常用抗生素可能无法杀死或抑制多重耐药菌,这意味着医疗工作者可选择的抗生素种类有限,常因昂贵的抗生素或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而增加治疗成本,使得治疗感染性疾病难度系数增加。
②延长住院时间:普通治疗方案难以有效清除致病菌,医疗工作者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实际病情多次尝试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进一步延长住院时间,加重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身心、经济压力,增加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
③增加医疗资源负担:由于多重耐药菌对常规抗生素耐药,临床往往采取更高级别或联合抗生素治疗,这意味着医疗机构需要引进特殊的医疗设备,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成本,甚至因床位紧张而影响其他患者的就医需求。
④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常规消毒、隔离等感染防控效果有限,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因感染防控资源不足而增加传播风险。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多重耐药菌的关键环节在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即易感人群(长期住院者、免疫力薄弱群体、抗生素滥用者)应严格按照医疗工作者的建议使用抗菌药物。同时,要求医疗工作者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尽早查明感染源,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变化、既往用药史、生理特点等因素,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根据抗菌谱、抗菌活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②隔离预防措施: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已确定或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以此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尽量选择单间隔离,并避免与留置管道、存在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力低下患者共处于同一房间,同时张贴隔离标识。确保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专人专用,而无法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须在使用后擦拭消毒。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必要时穿隔离衣。合理配备手卫生设施,落实手卫生宣传活动,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遵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以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原则上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采样阴性即可解除隔离。
③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措施: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其诊疗过程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规定予以规范处理。此外,定期对病房、手术室等场所予以清洁、消毒,并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④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由于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已成为预防感染最简单途径,临床建议广大居民在接触公共场所物品、饭前便后,加强手卫生管理,并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若是自身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应在医疗工作者的指导下正确服药,避免用药不规范。
⑤加强动物源感染的防控:由于动物也是多重耐药菌的潜在宿主,临床建议居民直接接触宠物后及时落实手卫生管理,避免猫、狗等宠物直接舔舐伤口或脸部。此外,由于食用未熟透的肉类,亦存在感染耐药菌风险,临床建议食用煮熟煮透的肉类。
总之,只要我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个人卫生意识,积极配合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便可共同抗击超级细菌,守护我们的身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