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脑梗护理新视角:从预防到康复的全面指南
老年模式

脑梗护理新视角:从预防到康复的全面指南

彭晓兰 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心脑血管内科
2025年09月10日 28页 1461 海报 复制链接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所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发的一种疾病,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为了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需要从预防到急救,以及后期康复训练的全面护理。

一、脑梗死的预防措施:构筑“第一道防线”

1.控制危险因素

很多脑梗死患者往往存在一些慢性基础病,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当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谨遵医嘱服用降压、降糖药物,使自身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此外,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心房颤动,也会增加脑梗死的风险。这类患者还需要定期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心脏检查,并进行相应治疗。

2.保持健康生活

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疾病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应当保持健康饮食,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元素,日常中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谷类、鱼类以及豆制品、坚果等,并保持少油、少盐、少糖的饮食。其次,应当定期进行有氧锻炼,中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例如游泳、散步、骑车等,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此外,对于有抽烟饮酒的人群,应当及时戒烟限酒,避免增加脑梗风险。

3.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群应当定期进行全面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例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则可以适当增加体检频率,并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及时发现脑血管病变。

二、脑梗死的急救护理:争分夺秒“黄金时间”

1.紧急救治与评估

当患者出现脑梗时,首先要快速识别症状。脑梗发作可能会突然出现四肢或面部的麻木无力,同时还伴有言语不清、理解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视力模糊、平衡失调的情况。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当及时就医治疗。对于发病6小时以内的患者,若初步评估合适,可以采取溶栓治疗,以恢复患者的脑组织血液供应,此外,根据患者情况,往往还需要继续接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综合措施,以降低脑梗的复发风险。

2.生命体征监测

脑梗急性发作的患者需要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则需要给予氧气治疗或使用呼吸机辅助。此外,如果患者存在心率、血压异常,还需要使用心血管药物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3.并发症预防护理

由于患者发作后意识模糊,可能出现误吸症状,引发肺部感染,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定期翻身、拍背,以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对于使用导尿管的患者,还需要定期更换导尿管,并保持会阴部清洁,以免引发感染;医护人员还可以引导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三、脑梗死的康复训练:预防复发的“终身课题”

1.物理治疗

对于四肢无力或瘫痪的患者,需要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一系列运动练习,以加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感、协调性和灵活性等。通过帮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例如穿衣洗漱、进食等,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对于存在运动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还可以采用轮椅等辅助设备,辅助患者完成训练。

2.职业治疗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精细活动的患者,还可以进行特定的手部训练或是采用一些工具辅助,例如抓握等,以逐渐加强患者手部的灵活性和功能性。如果患者存在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等症状,则可以选择语言训练,以提升患者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心理治疗

由于脑梗发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也导致患者往往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当耐心为患者提供情绪支持,鼓励患者对抗疾病,帮助患者树立起积极心态。对于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还可以采用认知疗法,帮助其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模式和习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的护理需要从前期预防、急性期护理到后期康复管理等多方面进行。通过科学的方式调整,并及时采取医疗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脑梗的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脑梗死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