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危害及预防措施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一种在人类胃黏膜中安家落户的细菌,别看它个头微小,却与多种胃部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幽门螺旋杆菌在高校师生群体中的感染状况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原因、认清其危害并掌握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高校师生提升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原因
传播途径
(1)口 - 口传播
唾液成为了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 “高速公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餐具、水杯这种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暗藏风险。例如在学校食堂,部分同学可能因疏忽而混用了餐具,细菌便借此机会实现了人际转移。
(2)粪 - 口传播
当感染者的粪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而健康人又不幸食用或饮用了这些被污染的东西,幽门螺旋杆菌便会顺势进入人体胃部,开启 “定居” 之旅。在一些卫生条件欠佳的地区,尤其是水源防护不到位的地方,这种传播方式尤为常见。比如,曾有报道称某偏远农村地区因水源被附近养殖场污染,村民饮用后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大幅上升的情况。
易感因素
(1)卫生习惯
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同为幽门螺旋杆菌敞开了大门。不勤洗手,手上沾染的细菌就可能在触摸食物、餐具时,悄然进入口腔进而抵达胃部。据统计,在不注重饭前洗手的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比养成良好洗手习惯的人群高出约 3 倍。另外,忽视口腔卫生也不容小觑,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为细菌提供了 “温床”,若不及时清洁,幽门螺旋杆菌就可能长期存活并伺机而动。
(2)饮食习惯
食用未煮熟的食物、腌制食品等,无疑是给幽门螺旋杆菌提供了 “入侵” 的机会。腌制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可能因卫生条件不佳而受到细菌污染,且这类食品通常含有较多盐分,会刺激胃黏膜,降低胃部的防御能力,使得幽门螺旋杆菌更容易 “扎根”。有研究显示,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的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饮食清淡者高出 20%-30%。
(3)家庭聚集性
家庭成员间密切的生活接触,使得幽门螺旋杆菌极易在家庭内部传播。若家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其他成员感染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尤其是儿童,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感染。有数据表明,在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家庭中,儿童感染率可达 40%-50%。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手是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防线。饭前便后、接触食物前后,都应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且洗手时间不少于 20 秒。研究表明,正确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细菌数量,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降低约 30%-40%。
口腔卫生:养成餐后刷牙或漱口的习惯至关重要。饭后及时清洁口腔,能清除食物残渣,不给幽门螺旋杆菌提供生存环境。此外,定期更换牙刷也不容忽视,建议每 3 个月更换一次。
饮食习惯
分餐制:在家庭或集体用餐时,大力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这一举措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以日本为例,该国大力推广分餐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相较于以往有了显著下降。分餐制不仅能保障健康,还能避免因个人饮食习惯差异导致的食物浪费。
安全饮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确保食物在高温烹饪下熟透,能有效杀灭可能携带的幽门螺旋杆菌。同时,要少吃腌制、熏制食品,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胃部正常功能,增强胃部抵抗力。
家庭防护
餐具消毒:家庭成员中若有感染者,餐具应定期消毒。可采用高温煮沸或蒸汽消毒的方式,将餐具放入沸水中煮 15-20 分钟,或使用蒸汽消毒柜消毒 10-15 分钟,这样能有效杀灭附着在餐具上的幽门螺旋杆菌,防止细菌在家庭内部传播。
避免不良喂养习惯:不要嚼碎食物喂养婴幼儿,坚决杜绝口对口喂食。可以选择专门的婴幼儿餐具,将食物切成合适大小,让孩子自主进食,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又能保障孩子的健康。
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 3-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像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升免疫系统活力。同时,要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刺激胃黏膜,降低胃部抵抗力;酗酒则可能直接损伤胃黏膜,给幽门螺旋杆菌可乘之机。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也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结语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高校师生中并非罕见现象,但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健康饮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