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阻肺?如何防治?
你是否发现家里的老人总是反复咳嗽、咳痰,还总说“气不够用”?又或者你自己冬天一吹冷风就咳个不停,上个楼梯都觉得累?很多人以为这是年纪大了、体质差,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个不被重视的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顾名思义,就是肺部的“气道”被慢慢阻塞了,导致呼吸越来越困难。它的主要表现包括:
1.长期咳嗽、咳痰,尤其是清晨咳得厉害
2.反复感冒后久咳不愈
3.活动后容易气喘、胸闷,甚至连走几步路都觉得喘不上气
4.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
这些症状的根源,是支气管长期受到有害物质刺激,比如烟草烟雾、厨房油烟、灰尘、化学气体等,导致气道壁变厚、变窄,肺泡(负责气体交换的小气囊)逐渐破坏,肺部就像一个漏气的气球,呼吸变得越来越吃力。
这不是一时一刻的毛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人“慢慢地喘”,自己都没察觉,直到病情加重、出现呼吸衰竭才被诊断。
谁最容易得慢阻肺?
慢阻肺不分性别,但一些人属于“高危人群”,需要特别留意:
1.长期吸烟者: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元凶,大约90%的慢阻肺患者有吸烟史。
2.被动吸烟者:即使自己不抽烟,但长时间吸入“二手烟”“三手烟”也会增加风险。
3.长期暴露于粉尘、化学气体的工作者:比如矿工、面粉工、装修工、印刷工等。
4.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尤其是从小就经常咳嗽、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人。
5.长期在厨房炒菜、不通风环境中做饭的家庭主妇:油烟刺激对肺部也有很大影响。
6.老年人:年龄越大,肺功能自然下降,加上长期累积的伤害,发病风险更高。
慢阻肺有哪些危害?
慢阻肺不是简单的“肺不好”,它的危害远比想象中大:
1.肺功能逐年下降:正常人肺功能一年下降20-30毫升,慢阻肺患者可达60毫升甚至更多。
2.活动能力明显受限:简单的生活动作都变得费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反复急性加重:一旦受凉、感染,病情容易急性发作,住院次数增加。
4.容易并发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让治疗更加复杂。
5.后期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甚至需要靠氧气维持生命。
因此,慢阻肺的危害,不仅仅是“喘”,更是一个“沉默杀手”,一旦忽视,后果不堪设想。
慢阻肺能治好吗?
目前来说,慢阻肺不能完全治愈,但可以控制、可以减缓进展。就像我们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坚持规范治疗+科学生活方式,患者依然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长期坚持、不放弃。
如何预防和控制慢阻肺?
防治慢阻肺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越早开始,效果越好。首先,戒烟是最关键的一步。无论是吸了10年还是30年,哪怕现在才开始戒烟都不晚。研究表明,戒烟能够明显减缓肺功能的下降速度,是阻止病情发展的第一道防线。除了主动吸烟,远离“二手烟”也非常重要。
其次,要尽量减少接触各种空气污染物。家庭做饭时要注意通风,打开油烟机,尤其是在厨房密闭、油烟大的环境下。雾霾天最好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好防护口罩。在一些有粉尘或刺激性气体的工作场所,比如建筑工地或工厂车间,应配备专业防尘口罩,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同时,尽量避开空气质量差的区域和环境。
对于40岁以上、有吸烟史或经常咳嗽咳痰的人群,建议定期做肺功能检查。这是发现早期慢阻肺的重要手段。
如果已确诊慢阻肺,坚持规范治疗非常重要。医生通常会开具吸入型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帮助改善呼吸道通畅度。很多人误以为吸入药物“有激素会伤身”,其实这种吸入剂的药量非常小,直接作用于肺部,比口服药物更安全有效。只要按照医生指导正确使用,长期坚持,才能真正控制病情。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一环。慢阻肺患者抵抗力较弱,一旦感染流感或肺炎,可能引发严重加重甚至住院。因此,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同时补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者。
不要忽视肺康复锻炼的价值。很多患者以为“喘不过气就不能运动”,其实适度锻炼反而有助于增强呼吸肌、提高肺功能。常见的康复方式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训练,也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做广播体操等低强度运动。甚至吹气球、吹蜡烛这类看似简单的小训练,都能帮助肺部恢复活力。坚持下来,不仅气喘会缓解,体力也会提升,整个人更有精神。
温馨提醒
慢阻肺不是“得了就完了”,它像一场“马拉松”,只要你愿意努力,就能一步步把病情控制住。
每一次咳嗽、每一次气喘,都在提醒你关注肺的健康。别再忽视这口气,保护好肺,从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