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房颤悄悄来,心脏“乱颤”有危害

房颤悄悄来,心脏“乱颤”有危害

利龙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2025年05月07日 36页 3035 海报 复制链接

在繁忙的生活中,你是否偶尔感到心脏突然不受控制地快速跳动,或是伴随着心慌、气短,甚至突然头晕?这些症状可能预示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房颤。房颤,全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危害悄然而至,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将从房颤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危害、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科普,以期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一、房颤的基本概念

房颤是指心房的电活动出现严重紊乱,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颤动,每分钟跳动频率可达350~600次,是正常心率的数倍。正常情况下,心脏由窦房结统一指挥跳动,维持规律有序的心律,确保血液在全身顺畅流动。然而,在房颤发生时,心房内会突然冒出几百个“捣乱信号”,这些信号使心房无法正常收缩,心脏的泵血功能受到影响,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

二、房颤的临床表现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症状明显,而部分患者则可能毫无症状,成为“沉默的杀手”。房颤的主要症状包括:

1. 心慌心悸: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好像要跳出嗓子眼,这种心慌感往往会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2. 气短乏力:由于心脏泵血效率降低,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患者会在日常活动中感到异常疲惫,稍微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3. 胸闷胸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部压迫感或疼痛感,程度轻重不一,有时可能只是隐隐作痛,有时则会较为剧烈。

4. 头晕黑矇:当心脏无法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血液时,就会导致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眼前发黑,短暂失去意识。

此外,无症状性房颤也不少见,这类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但房颤的危害依然存在,且因不易察觉而就诊率较低。

三、房颤的危害

房颤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中风风险:房颤时,心房内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血管,就会引发脑栓塞,即中风。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5~7倍,致残率高达70%,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2. 导致心力衰竭:长期的房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逐渐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 影响认知功能:房颤还可能引起脑血管血流灌注减少和微血栓,这些微血栓长时间堵塞微血管,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引发认知功能下降,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4. 引发心理危机:房颤患者因反复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可能产生濒死感,进而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房颤的诊断        

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甚至更长时间的监测,以捕捉房颤的发作。此外,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装置,如智能手表等,也可用于监测心律。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心脏彩超显示心房扩大的患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房颤。

 五、房颤的治疗

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术和起搏治疗等。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旨在修复心脏电路异常和预防血栓形成。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可降低中风风险;控心律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可维持窦性心律或减缓心室率。但药物需遵医嘱,乱用可能伤肝肺。

2. 导管消融术:导管消融是目前临床上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原理是用射频能量“烧断”异常电路,成功率可达70%~80%。导管消融创伤小,多数人术后无需长期用药。常用的导管消融术式有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和脉冲消融等。

3. 起搏治疗:对于部分高龄患者或病情复杂的患者,如心脏已扩大、症状严重等,可以考虑起搏治疗。通过植入起搏器,让心脏恢复有规律的跳动。

六、房颤的预防

预防房颤,应从改善生活习惯做起。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适度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但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脏的刺激;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病症会增加房颤的发病几率。

结语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危害悄然而至,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通过提高公众对房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房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的危害,让心脏恢复健康的跳动。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房颤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

家庭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