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揭秘尿毒症内瘘护理误区,这些错误你避开了吗?

揭秘尿毒症内瘘护理误区,这些错误你避开了吗?

高叶芳 ​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人民医院
2025年06月18日 14页 1529 海报 复制链接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生命线”。但是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许多患者及家属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存在不少护理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内瘘堵塞、感染等严重问题,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尿毒症内瘘护理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忽视观察错过早期异常信号

很多患者认为,只要内瘘没有出现明显疼痛或肿胀,就说明一切正常,从而忽视了对内瘘的日常观察。实际上,早期发现内瘘的细微异常变化,有助于及时处理问题,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在日常护理中,患者应养成每日对内瘘进行“一看二摸三听”的习惯。“一看”,即观察内瘘侧肢体皮肤有无红肿、皮疹、破溃,内瘘血管是否有凸起、变硬或扭曲等异常形态。“二摸”,是用手指轻轻触摸内瘘血管,感受血管的震颤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内瘘血管会有持续、规律的震颤感,若震颤减弱或消失,很可能提示内瘘出现狭窄或堵塞。“三听”,则需要借助听诊器,仔细聆听内瘘部位是否有连续、柔和的血管杂音。一旦发现杂音变弱、消失或出现异常的高调音,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

误区二:术后急于使用内瘘

内瘘手术后,不少患者希望能尽快使用内瘘,然而,过早地使用内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正常情况下,患者做完内瘘术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成熟,这个时间一般需要8-12周,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3-4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内瘘血管还比较脆弱,过早穿刺容易导致血管破裂,产生出血、血肿等症状,影响内瘘的正常使用。术后应听从医嘱,耐心等待内瘘成熟,在这个期间要做好内瘘的观察和保护工作,为这条维系生命的通路筑牢安全根基。

误区三:清洁护理内瘘不当

保持内瘘部位清洁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患者对内瘘的清洁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有些患者为了“彻底消毒”,使用刺激性很强的消毒剂,比如高浓度酒精、碘酒反复擦拭内瘘部位。这样做容易破坏皮肤的正常屏障,导致皮肤干燥、脱皮,甚至出现过敏反应,让细菌更容易入侵。还有些患者因为害怕弄湿内瘘,很长时间不清洗内瘘侧肢体,导致皮肤表面污垢堆积,细菌大量滋生。要知道,在透析过程中,穿刺针一旦将这些细菌带入血管,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正确的清洁方法是,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沐浴露轻轻清洗内瘘侧肢体,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揉搓。洗完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水分。在洗澡时,可以使用防水敷料覆盖内瘘,避免直接接触水,洗澡结束后及时取下敷料,检查内瘘有无异常。如果发现内瘘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误区四:压迫内瘘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里,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会压迫内瘘,对其血液循环造成影响。像睡觉时习惯把内瘘侧肢体压在身体下面,长时间佩戴过紧的手表、手链等饰品,以及穿袖口过紧的衣服,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内瘘的血流,提升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患者和家属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内瘘受到压迫。睡觉时,尽量保持平躺或者健侧卧位;在穿着和佩戴饰品方面,应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和饰品,让内瘘能够“自由呼吸”。

误区五:过度活动或不活动内瘘侧肢体

在内瘘侧肢体的活动方面,患者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部分患者觉得多活动内瘘侧肢体,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内瘘更好地“工作”,于是进行一些剧烈运动,比如提重物、打篮球、健身举哑铃等。这样做会使内瘘血管承受过大的压力,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加速血管壁的损伤。而另一部分患者则因为害怕损伤内瘘,几乎完全不敢使用内瘘侧肢体,吃饭、穿衣都只用另一侧手。长期不活动会导致内瘘侧肢体肌肉萎缩,血管弹性变差,同样不利于内瘘的健康。其实,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比如每天做几次握拳、松拳的动作,每次持续1-2秒,重复10-15次;也可以进行手腕的屈伸运动。这些简单的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但要避免做可能会碰撞、挤压内瘘的活动。

尿毒症内瘘护理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误区都可能成为威胁内瘘健康的“隐形杀手”。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正确护理内瘘的重要性,避开这些常见误区,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内瘘护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内瘘这条“生命线”更加畅通、持久,保障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生活质量。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尿毒症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