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科普资讯 健康科普 ​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

​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

李鲜淑 河沁市人民医院
2025年05月07日 24页 3441 海报 复制链接

中药汤剂是传统中药剂型之一。中药汤剂的煎煮看似简单,没什么技术难度,其实是大有学问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段话告诉大家,中药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使中药汤剂发挥最大疗效,必须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下面就讲讲如何正确中药汤剂

第一,中药煎煮的器具要选对。中药煎煮的器具的选用,以瓦罐、砂锅为最好,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不能使用铁锅,铜锅、铝锅。现代研究证明,瓦罐、砂锅类称陶瓷器皿,是由二氧化硅组成,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宜于保暖等特点,确为煎煮中药汤液的良好器具。铁器、铜器、铝器,这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可以与某些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疗效甚至危害患者健康。

第二、中药煎煮前的浸泡和加水量也很重要。为了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同,在煎药前先用清水(即无杂质的井水、自来水)将药材浸泡20~30分钟,使药材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细胞壁膨胀软化,易于药物有效成分溶解到水溶液中。夏季气温较高,可直接用凉水即常温水浸泡;冬天气温较低,可选用38度左右的温水浸泡。芳香类、含挥发性成分或容易吸水的饮片,宜用凉水浸泡,质地坚硬黏稠的饮片,宜用温水浸泡。一般不宜使用6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否则药材里的蛋白质遇热很快就会凝固,引起细胞壁硬化,在外层形成紧密的胞膜,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加水量则受饮片的质地、剂量、火候、煎药时间等影响。传统加水量第一煎以浸泡后淹没中药材2~3cm为好。第二、三煎用水量应当酌减,以没过药物表面为宜。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而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其他情况应根据药物性质及方剂类型灵活应用,如质轻体泡的药材加水量宜多,质重的饮片加水量宜少,煎煮时间长的矿物药、滋补类药物加水量宜多,煎煮时间短的解表剂加水量宜少。

第三、中药煎煮的火候及时间要适当 。一般认为,质地轻疏、含芳香挥发性成分较多、药物成分容易煎出的药物宜用武火急煎;而质地厚重的矿物类、动物类、贝壳类、植物根茎类等,不含挥发性成分药物,或用于补虚的成分难以煎出的药物,则宜用文火慢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此外,因治疗需要而必须久煎的中药,宜用文火或文武火;因治疗需要而必须少煎的中药,宜用武火。因此,适宜的煎煮时间大致可分为三类:(1)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25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即可;(2)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3)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煮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第四、中药煎煮的次数以2-3次为宜。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了有效成分的90%左右。如果药物只煎煮1次,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55%左右,补益药就更多。故提倡煎煮2~3次为佳。

第五、注意特殊药物的煎煮法。注明需要”先煎“的药物要先煮沸30-40分钟,这类药物一般是有效成分溶出困难的矿物类壳类药物或有毒性的药物,比如附子、川乌、草乌;“后下“的药物应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这类药物一般是挥发性强的或是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钩藤;”包煎“的药,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中共煎煮;”另煎”的药物,一些贵重药,比如年岁比较久的人参、西洋参等,要单独煎煮后,再将其药液兑入其他药液一起服用;“烊化服”的药,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比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用热的药液烊化后服用;“冲服”的药,水溶性很好的药物,可以直加入热药液中溶化后服用,比如鲜竹沥、芒硝等。

本期热读

相关搜索

中药汤剂煎煮方法

家庭保健报: 时刻关注您的健康!